一个大旱村庄生存之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大旱村庄生存之艰

一个大旱村庄生存之艰   “中国旱情看云南,云南旱情看陆良。”陆良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的心。今天,我们把视野投向一个居住在海拔2000米山坳里的一个小村落。这里的村民在几十年前就依靠积存雨水生活,从去年7月份开始,突然而至的旱灾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到5公里外拉水,沉淀后才能饮用。旱灾袭来,他们几个月甚至吃不上蔬菜;因为缺水和饲料,他们不得不含泪卖掉牛羊;庄稼绝收的他们,只得撇下年迈的老人外出打工;为了节水,他们不得不一水多用。   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将慷慨地洒向这片干涸的土地。但是这次干旱给这个小村落的影响,或许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旱之年,剖析基层生态的样本。      水要循环几次使用      太阳已经西斜,山坳里升起了阵阵炊烟,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阵风过后,山梁上的松树哗哗作响。   6点20分,顾小侯开始做饭。75岁的顾小侯和老伴在一起生活,晚上做的是煮米炒土豆。   老人从一个塑料袋子里拿出3个土豆,从屋里的一只水桶里小心地舀出一点水倒在了一个盆里开始洗。去年8月份土豆收获时,正赶上前一个月发生的大旱,土豆的生长受到了影响,不但个子小,看起来还有点干瘪。   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已经变了红色,那是土豆上带的红土融化在水里的颜色。顾小侯把洗净后的土豆削皮后放在另一个盆子里,她把浑浊的洗土豆的水倒进墙壁旁的一个略显大的盆子里,这个盆子里已经积存了一些洗脸水。   接下来开始淘米,老人又舀了一点水,略微能浸泡住米为止。她抓了几把米后,把略微发白的淘米水又小心地倒进了墙壁旁的那个盆子里。盆子里的水,老人自有妙用,可以喂牲畜,可以洗脚。   半个小时后,顾小侯坐在院子里,开始吃饭。门前的小路上不时地传来车轮碾过的声响,拉水的村民一个个回来了。   刷碗时,顾小侯用了一块布蘸水擦拭了几下,而刷锅水也仅有一杯水那么多,这些水仍被倒进了那个盆里。顾小侯的老伴把这盆水端到屋外,倒进一个塑料桶里,沉淀后的杂质被他泼到垃圾池里。这些水,晚上能洗脚,还可以洗衣服。   在干得冒烟的空气里,顾小侯又送走了一天。   顾小侯是陆良县活水乡石槽河村石盆子组的一位村民???现在,对于这个180多户的自然村的村民来说,一水多用已演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水窖的大小成为财力的象征      越往前走,地势越高。沿途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裸露的红土地里是枯萎的农作物。   从陆良县城驱车往西北方向走约50公里,就到了海拔2000米的石槽河村。公路在阳光下暴晒多月,积了厚厚的尘土,车轮辗过,扬起漫漫黄沙。   资料显示,3900多口人的石槽河村属于冬干夏湿高寒山区气候,年降水量为1150――1500毫米。但在胡书弘看来,这个数字要改写了,因为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顾小侯在做饭时,她的邻居胡书弘已经把一车水拉到了家门口,他小心翼翼地把水倒进水桶里,然后倒进水窖里储存起来。拉这趟水,花费了胡书弘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而水源在5公里之外的邻村。   48岁的胡书弘全家四口人,猝不及防的干旱降临到这个村庄后,他的生活由此改变。   在胡书弘的记忆中,石盆子组因为海拔较高,附近一直没有水源。以前村中有一座水塘,村民和牲畜的饮用水全靠下雨后流进水塘里的雨水。到了1976年,村里投资把水塘的四壁和塘地用水泥加固。村子里一部分村民家有水窖,有的村民家是用水桶。   5年前,胡书弘花费5000多元建了一座水泥水窖,可以存几吨水。下雨时,在邻居家屋檐下的水槽可把雨水引到自己的水窖里。   在石盆子组,到处可见平房上、屋檐下有几只塑料管子延伸到一座水泥构建的池子里,这就是水窖。水窖原本是积蓄雨水用的,而在这里,已经成为一家富裕与财力的象征。有的人家把水窖建的有三层楼那么高,储满水后可以用一年。如果谁家有一座大水窖,媒人给这家儿子介绍对象时,这也成为炫耀的资本,即使房子很一般。因为,当地人吃多了缺水的苦。      洗澡成为一件奢侈事      每次走到水塘旁时,胡书弘总习惯性地往那儿望一眼。以前,这座能容纳5000多立方的水塘养育了村里的600多口人和600多只牛羊。而现在没有一滴水的水塘却像一个椭圆形的怪物,露出可怕的面孔。塘底是一些石块和随风而舞的塑料袋。   水塘干涸了,他们还能花上两个多小时徒步5公里到邻村去拉水,虽然水已经受到污染,到家后经过沉淀还能用。为了节水,他们发明了一水多用。可以把积蓄的洗菜洗脸水,用来洗衣服。前提是,衣服是脏的实在穿不成了集中起来再洗。洗过衣服后的水,还可以喂牲畜。时间长了,身上脏得发痒时,可用毛巾沾一点水在身上擦一下就行了。胡书弘家已记不清多久没尝过洗澡的滋味了。   一水多用后,暂时尚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而村民赖以生存的庄稼呢?   现在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