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咳痰 劳力性气促 标志性症状 喘息和胸闷 其他 体重下降 食欲减退 2、体征 望触叩听 * 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确定为气流受限,肺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增高,肺活量减低,表明肺过度充气。 2、影像学 肺纹理增粗、紊乱,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血气分析 4、血常规、痰涂片及培养 * 诊断与稳定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1、症状评估 mMRC问卷0~4级 2、肺功能评估 FEV1%pred百分比:1~4级≥80%、<80%、 <50%、 <30% 3、急性加重风险评估 A~D组及SAMA SABA LAMA LABA ICS的使用 4、还需兼顾合并症的处理 * 鉴别诊断 哮喘 大多气流受限具有显著的可逆性,但部分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较明显的气道重塑,难于与慢阻肺鉴别,亦可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 其他引起慢性咳嗽咳痰的疾病 如支扩、结核 其他引起劳力性气促的疾病 如冠心病、高心病、瓣膜疾病 其他引起呼吸腔扩大的疾病 呼吸腔均匀扩大而不伴有肺泡壁的破坏,如 代偿性、老年性肺气肿 * 并发症 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治疗 1、稳定期治疗 教育 支气管扩张剂 糖皮质激素 祛痰药 长期家庭氧疗(达到PaO2≥60mmHg,SaO2≥90%的目的) 2、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原因 支气管扩张剂 低流量吸氧 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祛痰剂 3、预防 * 呼吸衰竭 * 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诊断依赖于血气分析: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 完整的呼吸功能包括外呼吸、内呼吸、气体运输。外呼吸由肺通气(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气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组成。外呼吸的完成依赖于呼吸中枢、神经传导系统、扩张良好的胸廓、健全的呼吸肌、畅通的气道、正常的肺组织、肺循环。 * 病因: 气道阻塞性病变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患 心脏疾病 胸廓与胸膜病变 神经肌肉疾病 * 分类: 一、急性和慢性(发病急缓) 二、Ⅰ型和Ⅱ型(动脉血气) 三、泵衰竭和肺衰竭 呼吸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胸廓称为呼吸泵,通常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Ⅱ型呼吸衰竭;气道、肺胀、肺血管疾患所致为肺衰竭,肺实质和血管病变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严重气道阻塞性疾病影响通气功能,造成Ⅱ型呼吸衰竭。(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肺通气不足 PACO2=0.863×VCO2/VA 2、弥散障碍 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气体弥散系数、肺泡膜弥散面积、厚度、通透性、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心排量、血红蛋白含量、通气血流比例。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为0.72s,O2完成时间为0.25~0.3s,CO2为0.13s,CO2的弥散能力O2的20倍 *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要得到充足的O2并排出CO2,除正常的肺通气功能和良好的肺泡膜弥散功能外,还取决于通气血流的正常比例。其失调有两种情况: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肺泡萎陷、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比例减小,致肺动静脉样分流或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血管病变,比例增大,致无效腔样通气。主要是低氧血症:动脉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差为59mmhg,二氧化碳则为5.9mmhg,氧解离曲线呈S形,平台段,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生理范围内呈直线。 *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肺动-静脉瘘 5、氧耗量增加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氧耗量增加导致肺泡氧分压下降时人体通过增加通气量来代偿,若伴有通气功能不足者在氧耗量增加同时则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缺氧;CO2潴留,由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精神神经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或CO2麻醉,目前认为低氧血症、CO2潴留、酸中毒共同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是最根本的发病机制。 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以代偿脑缺氧。缺氧和酸中毒损伤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脑间质水肿;红细胞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和水增加,致脑细胞水肿。结果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时脑疝。酸中毒使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也是肺性脑病以及缺氧、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难以恢复的原因。 * 2、循环系统 一定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升高使心率反射性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冠脉血流增加,严重时直接抑制心血管中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缺氧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团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湖南工程学院《大学物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doc VIP
- 小学社团活动——啦啦操18节课时教案.docx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工程伦理》单元测试考核答案.docx
- 2024年山东省《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全优】.pdf VIP
- T_CECS 992-2022CN 预应力压接装配混凝土框架应用技术规程.docx
- 【课件】第1课+美术作品的创作+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pptx VIP
- 网络交易案件办理专题培训课件.pptx
- 《接发列车工作 》课件(下).pptx VIP
- 粤版_通用技术2_技术与设计2__教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