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进程背后理念演进.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改革进程背后理念演进

中国改革进程背后理念演进   摘 要:在哲学意义上,改革是一种历史文本,“改革”的背后是“发展主义”对“公有制主义”的替代;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发展图景可概括为:发展主义的演进及科学发展观对它的有限性匡正。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主义;市场经济;产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1-0037-03      在哲学意义上,可以把改革视为一种社会文本,可以从该文本的现实指称与语用意义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语言分析。就其现实指称来看,改革文本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发展生产力上,采用“经营权的承包制”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引进”;二是在社会发展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理念层面上看,前者是一种发展主义,后者则是一种执政理念。二者共同构成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政治理念的基本谱系。那么,这些理念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      一、发展主义理念的胜出及其潜在不足      “文革”结束后,整个社会经济停滞,社会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一种客观需求下,执政党开始从农村着手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本质是把土地产权分解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在保证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个体化。该策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农民的私权意识,给整个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改革模式推进到城市,即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采用了上述两权分离的方法(厂长经理承包制)。一个时期以来,城市企业也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城市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述“两权分离”所释放的积极性逐渐耗尽,经济发展中的效率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体制的引进”就成为当时改革的关键选项。   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是对商品经济的直接认同,引进市场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实践进入非产品经济的历史语境之中。因此,这就需要在理论上解决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即现在的“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条件”如何与经典社会主义的“非商品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这一理论相协调。从实践上看,对于这一理论困境,发展主义理念是通过两个策略予以应对的: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当前生产力不发达作论据,这意味着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首要的;二是市场与计划手段论,为社会主义引入市场机制作铺垫。辩证地看,这两个策略对实践上突破困境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困境。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社会主义之所以把生产力作为首位目标,是由其非产品经济的历史语境决定的。之所以对经济基础进行调整,是因为“公有制”的层次性局限。也就是说,表面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达只是一种基础性原因(任何社会都相对不发达),表达的是一种普遍性,并不是造成社会主义实践困境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经济历史语境与公有制的局限性才是直接和决定性原因。   而实际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迟迟未获得突破,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很明显,把改革的动因归结为生产力不发达,不能必然推导出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而且,市场经济的本质表征的是人类实践的水平和性质,即人类社会依然处于“剩余劳动”(谋生手段)这个阶段,市场经济是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平台和基础,它更主要的不是一种工具。假如把市场经济仅仅看做工具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不是前提,关于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关问题就难以深入分析。一方面,在生产力目的论的指导下,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国家经济欣欣向荣;但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基础中的所有制未有理论上的突破,以及在上层建筑方面“生产力目的论不必然推导出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由于权力对市场的特权,所以在市场力量迅速扩张的同时,权力也在扩张,并在一定范围内侵入市场领域。这样,在实践上,整个市场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出现扭曲现象。这一方面带来了国家福利的不足甚至缺失(公平问题凸显),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权力自身的腐败(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型),使得上层建筑本身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趋向(宪政问题上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力量和诉求:一是左派力量(底层诉求),大力呼吁国家福利主义,质疑改革走向了资本主义;二是右派力量(精英诉求),积极寻找宪政模式和道路,批评改革背离了市场原则,与现代民主宪政背道而驰;三是社会分利同盟(既得利益集团的诉求),虚伪地借用“私有化”、“民主”以及“公平正义”的呼声,贬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要求维持现状或换旗改道。面对这三种力量的压力,执政党一方面在倾听诉求,反思改革,另一方面,也在警惕其中的“阴谋与陷阱”,在坚持继续改革的前提下提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