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宏观建构与文学现象微观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科宏观建构与文学现象微观解读

学科宏观建构与文学现象微观解读   〔作者简介〕门红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近年来,台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呈现日渐活跃之势。2003年,台湾一批学界同仁,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以期聚集更多的现代文学爱好者,共同推进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2004年,他们又共同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季刊》,这也是目前台湾唯一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宗旨的学术性刊物。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与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交流,自2003年在台北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华文文学研讨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16-17日,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台湾东华大学华文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2011海峡两岸百年中华文学发展演变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多所高校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百年中华文学研究的新问题。大陆/台湾这两种空间框架所呈现的关于现代文学的研究是不同的,这种对比研究,无疑会让我们看到百年现代文学发展更复杂的历史情境与更独特的现场解读,这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一个概念的阐述:“民国文学史”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个大问题,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似乎每一次命名都不能很准确地表达这一学科的性质。在这次研讨会上,此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西南民族大学李光荣的《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指出,“打通近、现、当代”的努力因为“近代”、“现代”、“当代”这些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词语的不科学而难以成为事实,解决的方法就是确立“中华民国文学史”概念。四川大学李怡《从历史命名的辩证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认为,“民国文学史”不仅是时间的概念,也是意义的概念,应该有自己的意义维度和规范,即“民国文学机制”――民国的经济形态、法制形态、教育机制以及民国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人文性格。西华大学王???东提出“民国文学”概念有“三个还原”的价值,即还原这一时期文学的真实历史境遇、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内部的多重“张力”、民国文学作为整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面目。西南民族大学汤巧巧分析了民国文学史建构的现实可行性与操作性。四川大学马睿的《词语的命运:现代中国的“文学”定义》探讨了“文学”这一词语的意义演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中,“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对自身的调整与重组。?   二、再次回到文学本身:文本细读所呈现的?多种解读视角   文学研究最根本的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此次研讨会,台湾学者带来了最新的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研究。成功大学苏伟贞《不安、厌世与自我退隐:南来文人的香港书写――以一九五零年代为考察现场》通过对个案作家的解读,指出南来文人不安、厌世与自我退隐的原因,是空间的转变导致的自我认同的矛盾。东华大学黄宗洁通过对施叔青《风前尘埃》与钟文音《昨日重现》的细致分析,探讨了日常物件的文化符号作用。东华大学刘秀美通过对里慕伊#8226;阿纪等四位女作家创作的分析,探讨了族群女性在追寻自我存在的价值过程中传统民俗所扮演的角色。台湾大学黄美娥通过对曾今可文字的重新阅读,探讨了曾今可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去台前后的心理历程。中国文化大学宋如珊分析了刘恒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的生存欲求与死亡界限两大主题。台湾师范大学石晓枫分析了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与《城北地带》中的“身体暴力的残酷美学”,这些暴力的渲染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身体”反映到“少年身体”上的文化展现。岭东科技大学魏美玲解读了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中所描写的“乡土世界”,其中也体现了韩少功的新寻根倾向。台湾政治大学张堂?以无名氏(卜乃夫)1940年代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题材处理、文字风格及其时代意义。东华大学魏贻君以战后迄今台湾原住民族的汉语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属性的性格内涵。中原大学的曾阳晴比较了张资平的《约旦河之水》与北村的《施洗的河》,分析了这两篇小说中的哲学意味。?   三、史料发掘的意义:新的学术发现?与旧问题的重新阐述   史料报刊杂志的发掘与解读是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在史料的钩沉中,一方面可以重返历史语境,感性体验20世纪的社会现场,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学史抒写中既定结论的一种重新思考与透析。四川大学陈思广的《史料发掘与〈骆驼祥子〉研究视野的新拓――以梁实秋和华思两篇被忽视的接受史料为例》一文,探讨了这两则史料对《骆驼祥子》研究的重要意义,即纠正了《骆驼祥子》接受研究中的偏差。绵阳师范学院杨华丽的《“XY”与钱玄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