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质流体地球化学1
第二讲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Geochemistry of Fluid Inclusions
第一章 绪 论
在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对地质体形成过程的压力、温度、成矿流体和岩浆性质及成分等成岩成矿条件的了解,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直接涉及到矿床、岩石的成因并对指导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中,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是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流体包裹体代表了地质流体的样品,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成岩成矿过程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物理化学条件,为认识复杂的地质作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微观证据。流体包裹体也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从流体包裹体岩浆中得出的各种参数可以用来解释地质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对于古流体系统的再造(reconstruction fossil fluid system)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
研究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恢复地质环境。
多数地质过程都是有流体参与的过程,大多数目前所见到的矿物和岩石都是从不同成分和性质的流体中结晶出来的,在它们结晶的过程中可以捕获这些流体母液,这就形成了流体包裹体。因此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原始成矿流体最直接最完整的样品,而研究包裹体的形成机理和捕获后所经历的变化,正是为了区分流体包裹体的成因类型,确定包裹体所代表的地质环境,这是随后对所获得的包裹体数据进行解释的基础和前提。
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物相变化,获取地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参数。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包裹体中流体相变行为的观察和对包裹体成分的分析,了解成岩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盐度、金属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以及pH、Eh、粘度以及成岩成矿年龄等参数。
运用现代高精度微区分析技术,包括阴极发光研究(Cathodoluminescence-CL)、付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激光消融-感应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扫描电子显微探针(SEM)、质子探针(PIXE或PIGE)、同步电子加速器X-射线荧光分析(SXRF)、激光拉曼光谱(LRS)、激光显微探针稀有气体质谱(LMNGS)、离子探针或二次离子质谱(Ion Probe or SIMS),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可以对不同成因、不同形成时期的单个包裹体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成岩成矿的原始信息。
运用超微量的分析技术进行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可以测得超微量的成矿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金属在成矿流体中的含量非常低,对于Cu、Pb、Zn,最小为10ppm,对于Au、Ag、Hg等,最小为0.001~1ppm),这不仅对矿床成因的研究和找矿工作大有裨益,而且还是了解地幔释气的重要资料。
对于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的研究,为研究成矿流体的物质来源、成矿年龄以及各地质时期不同元素同位素的比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研究不同地质环境中包裹体情况,了解成岩成矿流体的性质。
研究不同类型岩石、不同类型矿床、地热系统、冰川以及岩溶等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特征,探讨这些地质体形成的化学环境、物理化学条件、成因和演化历史,以弥补传统地质学中经常采用的以地球固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足。以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方法,不能了解在地球乃至地外物质形成演化中的扮演重要角色的流体的情况。
指导资源和能源矿产的勘查。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来阐明矿床的成因和演化,建立成矿模式,利用流体包裹体测试获得的数据,圈定热晕、蒸发晕和盐晕,以指导找矿勘探。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流体包裹体的国家之一,如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就对水晶中的包裹体进行了描述。第一个明确地描述包裹体的是十一世纪中亚的学者-Abu Reykhan al-Biruni。1858年,英国学者H.C.Sorby出版了名著《晶体的显微结构和矿物、岩石的成因》,他观察到了一些矿物中的包裹体,并据此提出了包裹体温度计原理。E.Roedder称赞他是一个了解所有科学的人,并且被广泛承认为显微岩石学之父,也是流体包裹体研究之父。
二次大战之后,苏联的Ермаков(1950)发表了《成矿溶液的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mith F G 和Scott H S(1948)发明了热爆裂仪;60年代中期,由Ермаков,Deith G 和Roedder E 共同创建了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Roedder E博士是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FFI-Commission on Ore-Forming Fluid Inclusions)前主席,全美矿物学会副主席,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研究员。1984年,美国矿物学会连续出版物《矿物学评论》(Review in Mineralogy)丛书出版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