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萜类化合物.pptVIP

  1. 1、本文档共1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萜类化合物.ppt

3、化学分离法: (1)碱性成分: 10%盐酸或硫酸萃取。 (2)酸、酚性成分: 分别用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分离酸和酚类、内酯类化合物。 (3)羰基化合物: A:亚硫酸氢钠: 30%亚硫酸氢钠低温短时间振摇提取,有加成物析出,分离,加酸或碱分解,以乙醚提取即可. B:吉拉德试剂: 挥发油的乙醚层,回收乙醚后加入试剂的乙醇液,再加入10%醋酸,加热回流,待反应完成,加水稀释,用乙醚萃取,分取水层加酸酸化,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 (4)醇类: 邻苯二甲酸酐 单萜化合物基本母核 月桂烯 罗勒烯 牻牛儿醇 香橙醇 桉油精和驱蛔素 桉油精是桉叶油的主要成分(70%),存在于樟油和蛔蒿花蕾等挥发油中,分子中具有一个环醚结构,属单萜氧化物。具有解热消炎作用和较强的抗菌防腐能力。 驱蛔素存在于土荆芥挥发油中,又称土荆芥油精,是驱虫土荆芥油中的主要成分(约占70%)。因系过氧化物,加热至130-150℃时可发生爆炸并分解。 3、双环单萜 双环单萜的结构类型较多,比较常见的四种可视为由薄荷烷在不同位置间环合形成的产物。 (1) 蒎烷型化合物 (5) 侧柏烷型化合物 环烯醚萜的理化性质 1.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大多数为白色结晶体或粉末,多具有旋光性, 味苦。 2.环烯醚萜苷类易溶于水和甲醇, 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氯仿、乙醚和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3.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分解或聚合, 难以得到结晶苷元。 4.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游离的苷元遇氨基酸并加热,即产生深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因此,与皮肤接触,也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5.苷元溶于冰醋酸溶液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显蓝色。 环烯醚萜结构分类及重要代表物 (1)环烯醚萜苷类 环烯醚萜类成分多以苷的形式存在,C1羟基多与葡萄糖形成苷,且大多为单糖苷;C11有的氧化成羧酸,并可形成酯。 (3) 裂环环烯醚萜苷 其苷元结构特点为C7-C8处断键成裂环状态。裂环环烯醚萜苷在龙胆科、睡菜科、忍冬科、木犀科等植物中分布较广,在龙胆科的龙胆属及獐牙菜属分布更为普遍。 第三节 倍半萜类化合物 一 概述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 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倍半萜主要分布在植物界和微生物界,多以挥发油的形式存在,是挥发油高沸程部分的主要组成分。 在植物中多以醇、酮、内酯或苷的形式存在。 近年来,在海洋生物中的海藻和腔肠、海绵、软体动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倍半萜,在昆虫器管和分泌物中也有发现。 倍半萜无论是化合物的数目,还是结构骨架的类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迄今结构骨架超过200余种,化合物有数千种之多,近年来在海洋生物中就发现有300种之多。 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倍半萜类化合物多按其结构中的碳环数目分类,可分为无环(开链)、环状(单环、双环、三环及四环等)结构种类。 常见植物:金合欢 “狸猫换太子” 历史回放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从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赘品( 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时至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的抗美援越。见《青蒿素历史》熊燕, 200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也可见于外文资料。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1990年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