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磨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混凝土耐磨性对比试验。 (g) 处于严重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尚应采取必要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2、矿物掺和料 主要三类 (1)胶凝作用:矿渣、钢渣、高钙粉煤灰 (2)火山灰材料:天然火山灰、浮石、凝灰岩、硅藻土、低钙粉煤灰、硅灰等 (3)惰性材料:生黏土、石灰石粉、气冷矿渣 1、需考虑的因素 结构部位 施工方法 环境条件 材料性能 设计要求 谢谢大家 0.50, 300 0.50, 300 * M3 0.60, 260 0.55, 280 0.50, 300 M2 0.65, 260 0.60, 260 0.55, 280 M1 磨蚀环境 * * * D4 * * * D3 0.50, 300 0.50, 300 * D2 0.60, 260 0.55, 280 0.50, 300 D1 冻融破坏环境 * * * H4 * * * H3 0.50, 300 0.50, 300 * H2 0.60, 260 0.55, 280 0.50, 300 H1 化学侵蚀环境 0.65, 260 0.65, 260 0.60, 280 L1、 L2、 L3 氯盐环境 0.65, 260 0.65, 260 0.60, 280 T1、T2 、T3 碳化环境 三(30年) 二(60年) 一(100年)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类别 (5)对于硫酸盐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组成还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胶凝材料的抗蚀系数应不小于0.80。 360 ≥20 ≤3 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60 ≥25 ≤5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60 ≥30 ≤6 普通硅酸盐水泥 H3,H4 300 / ≤3 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00 ≥20 ≤5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30 ≥25 ≤8 普通硅酸盐水泥 H2 300 / ≤5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00 ≥20 ≤8 普通硅酸盐水泥 H1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粉煤灰或矿渣粉的掺量,% 水泥熟料中的 C3A含量,% 水泥品种 环境作 用等级 (6)当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下表的规定;当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在0.20~0.30%时,除了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下表的规定外,还应在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合料和复合外加剂,并应通过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3.0 3.0 * 含碱环境 3.0 3.0 3.0 潮湿环境 3.5 3.5 3.5 干燥环境 环境条件 三(30年) 二(60年) 一(100年) 使用年限级别 (7)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混凝土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8)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含气量不应小于2.0%(干硬性混凝土除外)。当混凝土有抗冻要求时,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根据抗冻等级的要求经试验确定。 3、测算与试拌 (1)氯离子与碱含量的测算 (2)根据估计用水量、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和料用量估算强度 (3)通过外加剂调整混凝土坍落度 (4)通过外加剂、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调整含气量 4、配合比参数调整 进行胶凝材料用量及组成变化进行试拌,测试坍落度、含气量、早龄期强度与弹性模量。 确定多个基本配合比,进行有害物含量测算和抗裂性对比试验 4、硬化混凝土参数测试 (1)立方体抗压强度 一般可采用100×100×100的试件,C5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应采用150×150×150的试件。 (2)静力弹性模量 一般可采用100×100×300或150×150×300的试件进行测试 (3)耐久性能:电通量、抗冻性、抗渗性、防腐性等 第四部分 施工工艺设计与工序质量控制 1、施工前准备 2、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3、搅拌 4、运输 5、浇筑 6、振捣 7、养护 8、拆模 9、实体结构核查 1、施工前准备 (1)施工和监理单位应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混凝土关键工序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2)应针对设计要求、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因素的特点,会同设计、监理各方,共同制定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3)应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特别应制定明确的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案。 (4)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检验,发现与规定不符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按规定作好记录。 (5)应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和手段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规定以及国家和铁道部的相关标准要求,检验结果应真实可靠。 (6)应针对不同混凝土结构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