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实你不懂文科生的心
最近几天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搅得头昏脑胀——实际上,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种默契般的规律:刚开学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中间忙一个月,而后又闲下来,等到眼瞅着期末了,考试也来了,正打算煞下心来背题的时候,忽然就莫名其妙地又忙了起来。因此,即便是上网,也是简单地浏览一下。没想到这几天一不留神,网上就弄出一个大新闻来。
这“大新闻”不是别的——话表大概四五天前,哈工大一位网名“太簇”的教授在微博上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一位朋友的女儿学文科的,高考分报人大可选个好专业,报北大只能选个差专业。这姑娘不知怎么着了魔,一定要上北大,在家人朋友的苦苦劝说下,最终还是选了报北大历史系。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娶了文傻会很痛苦的,在宗教、中医、转基因等方面,后代的培养也是问题。见到一个文史哲专业出身的人,我的缺省判断是此人支持中医,喜好哲学,对宗教也宽容,对科学很警惕或多少有些反感。如果他(或她)不这么想,我会惊讶和敬佩。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怎么遇到令我惊讶的。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当然……文史哲只是文科的几个部分,并不代表文科全部。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在引入了科学方法并和自然科学结合后,还是靠谱的。”
以上就是“太簇”教授的微博言论的摘要,说实话,我本人并不喜欢微博文体,但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些观点拼成了一篇还算有逻辑性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给“太簇”教授做一个速写画像——学理科,敌视文史哲却喜欢经济和法律,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过,“太簇”教授的言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类似的言论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有人说过,最著名的当属毛泽东在“文革”时的那句名言:“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至于除此之外各种“反文科”的偏见,更是比比皆是。社会上所流行的观点,也无非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学不下去的人才去学文科”,“文科就是死记硬背”。也有理性的人指出,目前学校的文科教育的确有着自己的局限(如一切以政治为先,一切以实用为本),但是像“太簇”教授这样公开指称文科生“反科学”,是“傻妞”的教授,倒还是头一个。
可是这种说法是很经不起推敲的——须知文科和理科,本质上是源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作为社会分工而言,两者实际上并无高下之分。正如我反对那种“文科是劳心者,理科是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谬论一样,我从不认为一个学文学的就比学物理的高到哪里去,但也从不认为一个学计算机的比学哲学的强到什么地方。因为二者本身就不能比较——你说文科生不懂科学,那我还说理科生不懂艺术呢,可是这话你信么?难道文科生就不知道特斯拉,不知道门捷列夫?理科生就不知道屈原,不知道莫扎特?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因此,倘若“太簇”教授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写这些微博的话,那我只好说他罔为一个“科普作家”了——因为“客观”和“逻辑”本身就是“科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再说,难道对宗教宽容,对中医容忍,就成了“文史哲”的“原罪”了么?就会影响后代的质量么?按照“太簇”教授的逻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教徒和中医大夫全都杀掉,才能够真正符合“科学”的原则呢?——“太簇”教授本人或许不会承认,但历史上可的确有人打着“科学”的进化论的旗号去这么做了,这个人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不过,“太簇”教授自己马上也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后来的微博里马上为自己打起了圆场,按他的逻辑,他并不反对“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而只是反对“文史哲”。联系起那位被他称为“文科傻妞”的女孩子的选择,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太簇”教授其实也并不是反对文科,而是反对一切“没有实用性”的学科。这种人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通常而言,他们一概是受到了“工具理性中毒症”的影响——在他们的视野中,凡事只要不能带来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带来具体的利益,那就是没用的。不过,“太簇”教授恐怕忘了一点,那就是,在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下,如果从这种“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他自己存在的价值也等于零——因为当今社会你无需一技之长,更无需人文关怀,只要有钱有权有个牛逼的爹,当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换而言之,按照工具理性的方式来看,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史哲”本身都是伪命题,只有房子车子票子和美女才是真正的“实惠”。那么,学习理科岂不是也是无稽之谈么?“太簇”教授显然自己给自己结结实实地打了一个大嘴巴,疼不疼,只有他清楚,不过我们看起来,倒是很好笑的。
此外,从这些言论里我们不难看出,坚定地反对“文史哲”的“太簇”教授,本身对于他所从事的“科普”和“科研”也是一无所知。实际上,古往今来的大科学家,无一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底蕴。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