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业论文

对各类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抗震设防,免不了要增加工程的造价和投资,因此 如何合理地采用设防标准,既能有效地减轻 工程的地震破坏 ,避免人员伤亡,减 轻经济损失,又能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 ,是当前工程抗震防灾中的迫切需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制订的设防标准不同,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地震中的表现会 截然不同, 因而地震时造成的损失也会有巨大的 差别,如表 1.2所示。表 1.2 建筑物和设施设防标准不同在地震中的表现比较重视程度重视、设|坊标准高不重视、设防标准低地点东京神户时1.17震级6.2 级6.9 级损失程度死亡 2 人,整个城市儿乎未遭破 坏近 10 万栋房屋破坏, 5500 死亡,经济损失约 1000 亿美元从上述震例不难看出,工程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和损失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工程抗震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工程设防标准 ,而制订恰当、合理的 设防标准不仅需要有可靠的科学和技术依据 ,井同时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条 件的制约。最佳的或者说可行、合理的设防标准的确定,特别是可接受的最低设 防标准的制订,需要在保证地震安全性与谋求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之间取 得平衡。但是现有的工程抗震设计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主观经验和判 断来决定的,很难说清楚给定的设防标准到底能减轻多少破坏和损失,能在多大 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人员的死亡。同样也很难说清楚在全国进行抗震设防将需增加 多少投资,以及增加的抗震投资到底能换来多少期望的地震损失的减轻。同时,地震的发生无论在时间、地点、强度方面都是随机的,附着在地壳表 面的结构物在服役期内以较大的概率会遇到预期的 一般强度的地震 ,而遭意外强 震的概率则很小[1 J 。因此,工程师必须考虑结构物在服役期内强震、弱震发生的概率,不断更新 抗震设计理论,进 一步完善抗震设计方法 ,谋求保证结构物的安全性,并取得良 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今工程师们达成共识的抗震设计原则是 :对预期的一般强度地震主要结构 不致有大的破坏井便于修复 ,对罕遇的大震应允询:结构有很大的破坏,倒不致{到 喝造成人员伤亡。即抗震设计必须使结构有较大的抵抗融坏的能力 ,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概率很小的地震作为依据 。(4)然而 ,由于业主对于结构物使用功能需求的多样性 ,同时。不允许 大震作用 下结构出现较大的破坏。长期以来 ,各国学者对如何满足结构功能 需求的 多样性 要求的抗震设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 3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 展过程是人们对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能力认识不断 深化的过程 。回顾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 主要阶段 :1. 3. 1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工程中实用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 主要包括静力设计方法和弹性反应谱设计 方法。 (5)1.静力设计方法1920 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静力设计方法。即假设建筑物为绝 对的刚体,地震时建筑物和地面 一起运动而无相对于地面的位移 : 建筑物各部分 的加速度与地面加速度大小相同,并取其最大值用 于结构的设计。因此 ,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地震作用,就等于结构物的质量 m 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X 8 max 的 乘积。即 :‘、,,-A-l.,、F=m. Xgmax =k .G式中 : F 一水平地震作用力;m 一结构物的质量:X g lnax 一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取绝对值) ;k 一地震系数 ,k =Xgmax/g ,它反映该地区地震的强烈程度, 与结构特性 无关:G 一为结构物的质量:g一重力加速度。地震动最大水 平 加速度 X g Illa.s 按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给出,以考虑不 同地区地震强度的差别。地震系数 k ,1923 年日本的《市街地建筑物法》和 1927 年美国的统一建筑规范 UBC抗震设计规范,均取为 0.1 ;我国则根据烈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值。该法是由经验直接得出的,概念简单,使用方便,而且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 和可靠性i可用作一般建筑物,尤其是刚性结构的地震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完 全忽略了结构本身动力特性(结构自震周期、阻尼等〉的影响,对多(高)层建 筑或烟囱等具有 一定柔性的结构物误差较大,显得既不经济,又不合理。2. 弹性反应谐设计方法1940年 ,美国皮奥特 CM.A.Biot) 教授提出了弹性反应谐的概念。从 50 年 代起至今,广泛地为各国规范所采用。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 1-2001 即 是以该方法为基础的。用弹性反应谱法计算结构物地震反应的思路是 :①将结构物简化为多自由度 体系;②将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反应的组 合,每个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可以从反应谱求得。反应谱法的发展与地震时的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