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恶化不断加剧,工农业污秽不断加重,电网污闪事故发生的次数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电网容量的增大和电压等级的升高,电网污闪事故的持续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1971年-1990年,全国污闪事故共计4489次,损失电量高达43180.3万kW·h.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难性的电网大面积污秽闪络事故在全国较大范围内频频发生,如表1所示。2001年2月,北方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辽中电网、河北省南部电网、津京唐电网、河南省北部电网、山东省烟威电网等相继发生大面积污秽闪络事故,共计23条66-500kV线路、34座变电站跳闸972次,影响甚大。
表1 1998-2006年全国区域性污闪事故统计[1]
时间地域气候条件污闪情况1998年冬山东大雾500kV 线路2 条,220kV 线路2 条,1999年3月京津唐持续大雾110kV 线路6 条2000年12月山西渭南大雾330kV 线路2 条,220kV 线路多条;2004年3月广东佛山浓雾小雨秦岭电厂2004年上半年浙江全网浓雾细雨500kV 线路5 条;110kV 线路1 条2005年1月广东佛山大雾500kV 线路8 条2006年2月河南大雾多条110kV、220kV、500kV线路跳闸由于输电线路发生污闪事故而导致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开展电力系统污闪原理研究、提高输电线路污闪电压以及降低输电线路污秽闪络跳闸事故率是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对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现状
如何防止电网污闪、降低污闪事故率,国内外相关专家近100年前就开始进行了相关试验和研究。在欧洲,意大利早在1907年就开始了防止污闪的立项研究,同时德国在194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污区等级划分及外绝缘配置标准的国家。在国内,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防污闪立项研究,从此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及各高压研究所、电力研究院开始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由于影响污闪放电的因素很多,再加??其分散性大,随机性强,对于污闪放电的原理及其他相关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彻底的解决,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效并且完善的防污闪技术对策。因此,对于国内外所有电力研究者来说,如何提高输配电设备污闪电压、减少污闪事故发生成为了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热门课题。
上个世纪40年代,德国最先提出并实行污区等级划分,随后日本最早提出了等值附盐密度这个污秽度参量,并陆续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接受,这为国内外防污闪基础工作的开展作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此后,国内外电力专家和学者对影响污闪放电的相关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高压输电线路绝缘子片数选择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前苏联提出了泄漏比距法确定,美国则采用污耐压法。
日本的Suzuki[2] 等人通过对几种悬式绝缘子(普通型、防雾型及外伞型)在重工业污秽地区的污秽沉积特性的研究,得出:
(1)污秽沉积量随着湿度和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在湿度小于70%、风速小于
3.5m/s时,外伞型悬式绝缘子下表面的盐密只有防雾型悬式绝缘子的10%左右;
(2)通过对绝缘子周围风流的分析,也表明外伞型绝缘子表面的污秽沉积量
比防雾型小;
(3)风速是影响绝缘子伞裙上下表面污秽度之比的一个重要参数。
Herndndez-Corona[3]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绝缘子表面污秽的沉积量主要决定于绝缘子的几何造型,即结构复杂的绝缘子的污秽度等级为重或者极重,而结构简单的绝缘子的污秽度等级为轻或中等;对于具有简单结构的绝缘子,在潮湿的污秽地区,其绝缘特性基本上与爬电距离呈线性函数关系;对于具有复杂结构的绝缘子,其污秽特性主要取决于绝缘子结构型式和潮湿度。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的周建国[4]等人通过对工业污秽地区的绝缘子伞型对其积污规律及其闪络特性的影响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在相同环境下,积污特性主要取决于绝缘子的形状;双、三伞及防雾(深棱)型绝缘子在工业城市的两个实际现场进行的自然积污性能试验表明,外伞型绝缘子的积污程度远低于防雾型绝缘子;根据循环积尘试验法的结果,也表明外伞型绝缘子的积污程度远低于防雾型绝缘子;同等试验条件下和其他绝缘子比较,具有三伞的外伞型绝缘子其污耐受电压最高;自然积污及实验室模拟试验的结果均表明,具有外伞型结构的三伞型绝缘子具有较优越的防污耐污性能。
清华大学李震宇、周远翔[5]等教授就绝缘子安装结构对污闪电压影响做了相关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5]:
(1) 双串绝缘子的污闪电压较单串绝缘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