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错误”,学生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错误”,学生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 一道数学练习题引发的思考
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 唐霞
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其实不必要害怕学生出错,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应把学生犯错看做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教师应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以防止同一个错误屡犯不改。更何况有时在处理错误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讲分数应用题时,好多学生在分数后面要不要带单位不是很清楚。
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段短绳长40厘米,剪去它的, ?
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在学习新课之后出示这道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取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组发布的成果最有价值!学生情绪高涨,热烈而有序的讨论着、汇报着……
组一:提出这样的问题:剪去的那段长是多少?
算式是:40×= 10(厘米)
组二:提出的问题是:剩下的那段是多长?
算式是:40-40×= 30 (厘米)
组三:提出的问题是:剩下的那段长是多少?
算式是: 40- = 39(厘米)
果然有学生上钩了,我没有责备第三组,而是让他把算式讲解给我听。
师:那我们现在就拿一根绳子来看看,到底是哪组对呢?
我拿来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
师:我们剪去绳子的,下面我们要来找绳子的,绳子的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绳子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下面我请第三组学生上来剪,边说边做。
生:先帮绳子叠成4段,剪去其中的一段。
生:老师,我们知道了,我们错了,我们算式表示的意思是剪去厘米。
师:其实这不是只有组三的同学才犯的错误,我估计其他组也有同学是这样想的。
这时有些同学在下面指指点点的,其他组果真就有同学也就是这样做的。
(学生甲举手)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做法。
提出的问题是:剩下的那段是多长?
算式是:40×(1-)= 30(厘米)
听了他这样说,我很高兴。毕竟我还没有这样讲过。
师:你能把你的思路告诉我吗?
生:就是老师刚才做的那个实验,我们剪去其中的一份,剩下的不就是三份嘛,三份就是全长的,就是直接拿40×= 30 就可以了。
评析:这道分数的练习题,面对学生产生的错误,我虽然一开始就发现了错误,但也没有立即点破。采取了“将错就错” 的方法,在引导下,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使学生心中的疑团一扫而散。一个美丽的“错误”,巧妙化解,且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产生更好的联想。
反思:
这个片段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最真实的思想、经验的暴露。面对“节外生枝”的错误,教师若能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发言,充分地阐述,就会引出一次次精彩,一个个高潮。
思想允许“错误”
学生的错误,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要能做出正确灵活的判断,去寻找错误背后的合理、创新的因素,这样才不会导致错误资源的流失。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纠正错误,少犯错误。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犯错误”过程中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因素。要是上面我知道那个孩子错了,我责怪他:“这么简单的还会错,看看其他人是这么做的,坐下订正。”这样估计会给学生留下几个后遗症:①学生听了估计当时是能把这一题订正好,但是绝对是不保证他下次遇到这种题目不会再错。②学生在以后的做题中不敢举手发言,生怕自己讲错,被老师责骂。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
2、实际解决“错误”
不是光老师去找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自己发现错误。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课堂上也是的,教师自己准备绳子,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是绳子的”这个概念,从而发现自己错的地方在哪儿。考试做类似的题目的时候,我们班学生错的基本就是没有。
3、发现“错误”的价值
当做判断题判断是错或者学生做错订正时,我们老师不是只让学生说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1造纸行业中期策略报告.pdf
- 2011首届优秀品牌探民俗.ppt
- 2011高二期中考试试卷.doc
- 201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六字真诀.doc
- 201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词语.doc
- 2011高考语文必背篇目.doc
- 2012.3教研计划.doc
- 2012中考仁爱版八下U6复习公开课.ppt
- 2012中考热点文言文.doc
- 2012中考语文提分--散文阅读.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