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2: Plant Mineral Nutrition Contents in Brief: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5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 植物中灰分的含量: 水生植物1%;中生植物5~15%;盐生植物可高达45%。 3 矿质元素的种类及数量:已发现近100种。 S 以SO42-形式吸收,有些不变,有些被同化 S是硫辛酸、ACo、VB 、GSH、生物素、腺苷酸硫酸、ATP的组成成分。 缺硫植物缺绿、矮小、花色素含量,一般在成熟叶和老叶中出现。 Si:参与细胞壁生长和抗性。 B:与生殖尤其是雄性生殖器官发育有关。 Ca:与细胞壁生长和膜稳定性、抗性等有关。缺乏时生长点不能正常发育。 Cl:参与光合作用氧气释放。 Mn:许多酶的活化剂,参与光合放氧。 Na:提高细胞渗透势,参与细胞分裂与生长。 Zn:酶的活化剂,参与IAA合成。 Ni:脲酶辅因子,固氮酶的成分。 Mo: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辅因子,参与氮循环和生物固氮。 §3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吸收的部位——根尖 2.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的相对独立性 联系:1)矿物质的吸收须溶解在水中 2)对矿质的吸收促进对水的吸收 区别: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水分的吸收主要是蒸腾拉力引起的渗透吸水,是被动吸收;而矿质的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 二、 根对矿物质的吸收过程 通过交换吸附等方式把离子吸附在根细胞表面 根与溶液:交换吸附 根与土壤颗粒:接触交换。 土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PO43-可与阳离子结合而附于土粒,其他阴离子主要在土壤溶液中。 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阳离子交换 离子通过主动吸收、被动吸收等方式进入根细胞 离子通过质外体、共质体等途径而达到皮层内部 通过共质体进入内皮层 离子通过导管周围薄壁细胞通过被 动扩散或主动运输而进入根部导管。 溶液中的阳离子与H+交换,阴离子与HCO3-交换。由于植物对阳离子和阴离子的需要量不同,从而使土壤中的H+或HCO3-多,也由此,使土壤呈酸性、碱性或中性。 生理酸(碱、中)性盐 三、 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因素 温度:一定温度范围内,根对矿质的吸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适温:呼吸加强→能量产生增多→主动运输加强 低温:代谢减弱,细胞质粘性大,运输阻力大;同时低温下 微生物活动减弱,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吸收。 高温:酶钝化,根系早衰→吸收降低 通气状况: 通气好,呼吸强,代谢强,促进吸收。在O2含量为0~4%范围内,离子吸收随O2含量的升高而迅速增加,超过4%后基本维持稳定。一般土壤含氧量在10.35~20.3%,可满足需要,只有土壤板结和水淹时才缺氧。 溶液浓度: 在较低浓度下,吸收随离子浓度升高而升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就不再升高,因为膜上的载体和通道数量有限。 高浓度还会引起烧苗。 4. 土壤pH值 1)影响土壤盐的溶解度: 碱性土壤:Fe, Ca,Cu,Zn溶解度小而缺乏 酸性土壤:PO4,K,Ca,Mg溶解度大而易流失,同时Al, Fe, Mn 溶解度太大而使植物受害。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 酸性大,影响根瘤菌、固氮菌的生存与活力 碱性大,反硝化细菌发育好,浪费土壤N 四、 植物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叶片营养、根外施肥——植物除了根可以吸收矿质外,叶片也可以吸收少量矿质,因此农业上常把矿质肥料配成溶液喷洒到叶面,供植物吸收利用。称为叶片营养或根外施肥。 机理:不清楚,曾提出外连丝和气孔吸收两种概念。 优点:1)快速 2)可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转化(利用率高) 3)可补充苗期和后期根系吸收的不足 4)便于微量元素的使用 注意问题:1)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使易吸附 2)浓度要低 3)选择好喷施时间:下午4时后或阴天进行 另外一种施肥方式:吊瓶补肥。 §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3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K以离子形式,N,P,Mg,Zn等形成不稳定化合物,此二者在植物器官衰老时可从老器官转移到新器官,称为可循环利用元素;而S,Ca,Fe,Mn,B,Si等在细胞中与其它物质形成稳定难溶的混合物,不能重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三章财务分析2007(2).ppt
- 射频电子线路第二章.ppt
- 英国历史与社会文化.ppt
- VB编程 第1-3章.ppt
- 浙工大生化课件(2).ppt
-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第2章 离散信源及其信息测度.ppt
- 数字化医院(合肥).ppt
- 第6章设备环境与屏幕绘画.ppt
- 第三章_图案的写生.ppt
- 本科__经济学原理第二章——供求理论.ppt
- DB14∕T 143-2019 苹果褐斑病测报调查规范.docx
- DB14∕T 1417-2017 人工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规范.docx
- DB14∕T 1469-2017 胡麻垄膜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457-2017 带柄玻璃杯标准规范.docx
- DB14∕T 1394-2017 北柴胡良种繁育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352-2017 晋北区旱地黍子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14∕T 560-2010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系统年检技术规范.docx
- DB14∕T 1510-2017 玉米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牙签接种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66.2-2007 太原绿色转型标准体系 第2部分:框架.docx
- DB14∕T 703-2012 气象灾害等级划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