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8世纪启蒙文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三、德国文学 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是在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反对照搬外来的古典主义文学。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程。 莱辛 莱辛(Lessing ,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代表,剧作家、文艺理论家、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在狄德罗的影响下写下了他的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1767-1769),反对古典主义文学教条,为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戏剧的首要因素是“真实”,剧情要合乎逻辑。 席勒 席勒(Schiller ,1759-1805)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美学家、剧作家、诗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之一。席勒著有《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悲剧艺术》等。 席勒从康德那里发展来的“游戏说”,成为近代美学中著名的“席勒-斯宾塞游戏说”,对研究艺术起源影响很大。 《强盗》 席勒的著名剧本《强盗》(1781)充满批判热情和抗暴精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对封建专制的反抗。他的代表作是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1783),描写宰相的儿子裴迪南与平民少女露伊斯的爱情遭到宰相的阴谋破坏,酿成悲剧。反映贵族与市民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第二节 歌德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一、生平创作 歌德(1749—1832)德国大诗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主要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抒情诗和叙事谣曲《迷娘》、《流浪人的夜歌》 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795—1829) 诗剧《浮士德》(1749—1832) 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表现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感情。出身市民的青年维特爱上了已经和别人订婚的少女夏绿蒂,激情彭湃,最后绝望自杀。 小说通篇围绕维特的烦恼来描写。种种烦恼让维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 歌德写作维特的起因是因为他的个人失恋的体验,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反抗的声音,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中国“维特热” 1922年郭沫若首次将《少年维特的烦恼》翻译成中文,在小说的扉页附了歌德的这首短诗,一时间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维特热”,大家争相阅读这部小说。在中国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中,《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中译者和中译本最多,有20余种。最著名的译本有郭沫若1922年的译本和杨武能1981年的译本。 郭沫若译本 杨武能译本 三、《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