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地理大發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大發現 (明代)鄭和 (葡)亨利親王 (葡)狄亞士(1487年抵達好望角) (義)哥倫布(1492年發現西印度群島) (義)亞美利哥(1497~1503年抵美洲考察) (葡)達伽瑪(1498年抵達印度) (葡)麥哲倫(1519~1522年船隊繞行地球一周) 鄭和(1371~1433年) 畫像: 鄭和下西洋(一) 生平: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祖先來自西域,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鄭和下西洋(二) 原因: (1)宣揚國威。 (2)尋找明惠帝。 (3)發展貿易。 鄭和下西洋(三) 經過: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6]。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下西洋(四)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遺體埋葬於古里,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五) 航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六) 意義: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這些解讀通常都是基於各種現代觀點的對歷史事件的「回顧」,賦予了該事件很多「泛政治化」的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而另一些觀點則認為鄭和的航海,沒有像西方的航海那樣承載了殖民的任務,未能使中國向西方列強一樣,走上殖民帝國的道路。並認為這是對中國現代化的一種延誤。 附錄:鄭和航海檔案被毀 原因: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