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信芳摩登
周信芳摩登
女儿眼中的父亲是个很酷的人,作为传统艺术京剧大师的时尚一面在多年后被家人讲述
打开后人为著名京剧“麒派”老生周信芳设立的网站,纯黑底色中显出一铺方正的朱红,“周信芳”这个名字被刷成了三个朴拙的汉字,视觉冲击力是够了,但对这个“书法”却生了些好奇。这幅红地黑字其实是波普艺术大师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的作品――若非特定机缘,“周信芳”3个中国字对这个美国人并无意义,但这个超现实画家于1982年创作这幅画时,有了某种向遥远的东方英灵致敬的意味。而这位一代京剧大师,已在此前7年的某个早春清晨,在上海心力交瘁远逝。
一帧帧剧照翻过去。主人公已无声黑白。他至死都像他演过的那些角色那样硬气。死得凄凉。但高贵。略知京剧的人都听说过“麒派”。如果一个人也能算一派,那么“麒派”很孤单,只有周信芳一个。
周信芳的海派艺术符号
京剧本是在北京繁荣起来的艺术,周信芳却留在了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却抵得过北京许多。据说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崇拜一个权威,但却可以崇拜一个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并不是京剧重镇的上海,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卫护住了一个奇特的周信芳。
说起来。中国京剧好些名角开始都是在上海唱红的。1906年,从小随父母过着漂泊艺人生活的浙江慈溪人周信芳首次来到了上海,这个艺名叫“麒麟童”的娃娃生便与这个城市展开了一段长达70年的情缘。从上世纪20年代的声名鹊起。到抗日战争前的独步南方京剧舞台,再到50年代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提起“海派”艺术,还能找到比“周信芳”更恰当的符号吗?在中国戏剧史上,他是奇特的,他的奇特在于他多次颠覆传统。同时又在于他对传统的无比尊重。听上去绝对矛盾,但一窥究竟后却不由得人不叹服。
能跨越数个历史时期的传奇艺人,其生平境遇往往比其舞台成就更可堪回味,他们的性格比戏剧人物还复杂,他们的生活经历比戏剧情节还曲折,周信芳自然不是例外。他超越了旧时代梨园艺人的普遍命运,但却没躲过晚年那脏水般泼来的屈辱;他的第二段婚姻从一个惊世骇俗却???浪漫无比的爱情故事开始。结合得非常艰难。但他与夫人裘丽琳互相钟爱一生。她对他一生的事业起到了旁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养育了6个儿女,但其中5个少小离家,散落天涯。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说来既惊心动魄,又情景凄然。
热闹的上海洋派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艺术是美的,美需要欣赏。他们的人也是可以欣赏的,因为生命也是美的。
“我父亲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很酷的人,放在今天也会是一个很酷的人。简直就是酷毙了。”周信芳的幼女周采茨对记者说。
“父亲是在江苏淮阴的一个庵堂里出生的,”周采茨说,“那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公平的。唱戏的人不能买房租房,住旅馆都不可以,跑码头演出时只能住会馆,连妓女都不如”。周信芳的父亲周慰堂、母亲许桂芳均为戏班艺人,他7岁首次登台便博得满堂彩,“那时的艺人纵然唱红了,也不能和现在的明星大腕比,骨子里还是被人瞧不起的”。
“父亲的性格是没什么人真正知道的,他话不多,他的苦衷也从不对人说,但是他一生慷慨大度,很帮朋友,很讲义气,结果‘连累’到我一生也很讲义气。讲义气就要帮人。有时候自己就成了受害人。”说到这,周采茨笑了起来。关于父亲的慷慨、重义,她说了个小故事:在周信芳还比较年轻的时候,不时会来一些穷苦亲戚找他。冲着他说“家里没米下锅了”。周信芳便随手抄起自己的行头递给来人,“拿去当了吧”。那时常年登台的艺人。行头都是用的私伙。因价格不菲,一套戏的行头往往是师傅徒弟这么传下来,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添置,周信芳就这么把自己吃饭的家伙随手接济了人。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髦的洋玩意儿纷纷登场,周信芳对此表现得兴致盎然。他喜欢跳舞,有时去舞厅,西服革履、神采飞扬。大家只觉得这是个很洋派的京剧艺人。但他曾对弟子们说过,“我有时去跳舞厅,这倒并不是我对华尔兹、伦巴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我是去琢磨舞步的。那些舞步引发出我对舞台上走台步的改进”。
在女儿周采茨眼里,青壮年时期的父亲周信芳,是一个胆大包天、想到做到的男人。而且也很时髦:“他舞跳得非常好,喜欢看电影。会把好莱坞电影里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自己的京戏舞台上。”
作为电影编导的一面
被公众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其实涉猎十分广泛,周信芳一生出演过600部整剧、编过200部戏,在京剧这个行当,他既是戏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又是大胆勇猛的革新家。他追求进步。对涌现的新兴艺术形式总是很有兴趣,不但为我所用,还热情地身体力行,洪深、欧阳予倩、朱石麟、费穆等都是他的好友兼合作伙伴。“父亲交往过的话剧界、电影界人士,绝不比京剧界的少。”周采茨回忆称。
电影在那个时代还是个新鲜事物。看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