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杜鹃花红日子里
在杜鹃花红日子里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华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少将军衔,系老一辈革命家刘毓标将军之子。刘毓标(1908-1997),江西横峰县人。1927年4月参加革命,1928年入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皖浙赣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团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长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作者以清新凝练、饱含深情的笔调,追寻父亲在皖浙赣的战斗足迹,展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风雨如晦的年代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业绩与辉煌,讴歌老区人民在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中和党、和人民军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无限深情。文章读后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今年3月,江南春绿,杜鹃花红,万物竞发。我们兄弟姐妹,走进皖南、赣东北、浙西这片热土,追寻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敬爱的父亲刘毓标于1934年至1939年留下的战斗足迹。
在这片热土上,父亲曾经担任皖南特委委员,歙县县委书记,太平中心县委书记,红军独立团政委,皖浙赣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在这片热土上,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开展了十分严酷的白区秘密工作,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这片热土上,父亲完成了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独特贡献的三件事,一是领导柯村暴动、创建皖南苏维埃政府,二是开辟鄣公山游击根据地并使之成为皖浙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三是促成瑶里改编、把革命火种汇入新四军这道抗日的铁流:总之,在这片热土上,父亲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临行前,我把手机铃声设定为《十送红军》,在那熟悉而亲切的乐曲相伴中,我们踏上了征程。
一路走来,一路情思,一路感悟……
革命的胜利,乃是主义(信仰)的胜利
162年前,一个长着大胡子的德国人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写下了不朽巨作《共产党宣言》,高高扬起共产主义的大旗;93年前,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开创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89年前,上海石库门内,嘉兴南湖红船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83年前,南昌城头划破夜空的枪声,揭开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这些,跨越地界,穿过??空,深刻影响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城镇乡村,也决定了像我父亲这样一个江西农村木匠一生的命运。
我们来到了屯溪(现为黄山市屯溪区)老街。老街69号,一栋清末民初建造的两层砖木小楼。这个名叫“合记春号”的中药铺子,在老街众多临街的店铺中并不起眼,但它当年却是呼革命之风、唤革命之雨之所在,是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省委在屯溪建立的皖南领导机关驻地。如同父亲在1986年时所写:“追忆五十二年前,皖南特委驻此间。播撒火种遍江南,工农奋起辟新天。……”父亲从赣东北潜入皖南白区,到屯溪特委机关仅一次,但就这仅有的一次,他却铭记于心。整整50年后,当屯溪市委请他现地确认皖南特委旧址时,他依然识得已改为“大众油点店”的老街69号就是当年的“合记春号”中药铺,并得到了当地老市民的佐证。在惊叹父亲超强记忆力时,我想,这也是那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吧!
我们来到了歙县(现属黄山市)古城。当我们漫步在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上,观赏“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的四角八柱大牌坊时,我想,当年的父亲是无暇顾及这些的。1934年4月,父亲受方志敏和皖南特委指派,担任歙县县委书记。这里,远离苏区,交通不便,不仅工作困难很大,就连维持生活都要自己想办法。在两个来月的日子里,父亲在轿行里当过轿夫,在早点铺里当过伙计。他利用这些职业交往比较广泛的特点,在轿行的工人中,在县衙保安队的士兵中,在小学校的教师中,努力发展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我们来到了婺源鄣公山(现称大鄣山)。1935年4月,时任红军皖南独立团政委的父亲,率部队途经鄣公山,发现这里地处皖浙赣3省4县(婺源、休宁、祁门、浮梁)边界,山高林密,敌人不大注意,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在此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后为皖浙赣省委驻地,成为整个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的中心。我们在“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遗址”的石碑前,在高高挺立的苍松古槐下,倾听两位八十老翁用那浓浓的乡音讲述父亲当年的故事,唱着父亲当年创作的红军歌谣,思绪远去了那血与火交织的年代。鄣公山的卧龙谷,现在是游人甚多的一处胜景。没有想到的是,在入口处建有介绍鄣公山游击根据地的展厅。我想,坚持残酷斗争的皖浙赣省委的同志们,个个都是翻天覆地的蛟龙,英勇无畏、百折不挠。他们是:省委书记关英,省委委员余金德、滕国荣、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刘毓标、赵礼生、邵长河……
我们来到了浙西开化(现属衢州市)、昌化(现属临安市)。鄣公山会议后,红军皖南独立团改编为皖浙赣独立团,父亲仍任政委。独立团在巩固根据地的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