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日常生活化与人个体性张扬
审美日常生活化与人个体性张扬
【摘要】审美和艺术是人的生命表现,美学理论是审美现象的升华。人的存在状态、审美现象和美学理论,三者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尽管以消解经典美学观念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思维向度,颇能体现学术发展的时代特色,这同当代人学视域中个体性张扬和社会性缺失的现状密切相关。本文试从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角度来探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理论形态的存在基础,并提出为了应对学术裂变所带来的危机,我们必须呼吁人的社会性和理性品格的回归。
【关键词】审美 日常生活 个体性
(一)
“文学即人学”。文学品格和审美风貌因人而起,并以人为观照对象和最终旨归。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艺术既是人的自由生命的确认,又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确认,实践的历史和实践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①。在西方中世纪人被神抑制的年代,文学和审美是干瘪、扁平而缺乏生机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感性因子被无限制宣泄和张扬以对抗神权的异乎寻常的膨胀,文学和审美也同样狂放不羁,浑身携带着匕首和投枪,弥散着火药味。审美品貌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寓指和表征,是时代气质的具象化,伟大的作品往往彰显时代而不拒斥时代,包蕴社会而不游离社会。
在理论生成的层面,文学和美学理论同样是一个时期文学实践和审美经验的浓缩与升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以形而下的鲜活实践为依傍并充当实践的通讯员和先行官,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文学和美学理论,不应该在生动的审美风尚面前缺席,更不应该敬而远之,主动逃避。理论的生命力源自实践,比如,产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潮,尽管同当时在苏联大行其道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诋毁与压制,但它之所以能够坚韧地存在,并为后来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甚至是解构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滋养,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遥遥呼应了当时盛行于欧美的同样讲求形式自足和文学自律的现代主义文艺创作。
从人的存在状态,到审美现象,再到美学理论,三者相互贯通,一脉相承。只有从人的视域观照审美现象和美学理论,才能从根本上厘清纷繁错杂的审美感性存在和抽象美学,并为之辨源析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一度被误读为 “灰色”的理论才能同“常青”的生命之树相应生辉。
(二)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在传媒的操控之下奇迹般地崛起,无限复制、机械生成的 “幻象”和肆意泛滥、难以遏止的“符号”瞬间充斥了追求节奏和速度的大众日常生活,不无“矫情”的审美风尚引领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潮流,“光晕”消陨了,经典缺席了,传统的审美形态也只有寄寓在大众文化的藩篱之下求得其存在的可能。在这个看似众声喧哗、实则人云亦云的审美图景中,沉淀着西方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经济至上论和文化产业的夹道欢迎中粉墨登场,并且在我国的特殊语境下改换了自己的“行头”和“妆扮”,使自身更加本土化。像戏曲舞台上的名角们那样,它甫一上台便博得了看客们的阵阵欢呼。纵然赞许者有之,鼓吹者有之,中立者有之,缄口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驳斥者亦有之,但正是在各方的不断对擂和相互角逐中,它一步步走到了美学舞台的煊赫位置,甚至被一些学者满怀理想主义色彩地注入和赋予了时代美学的特质,指认它为美学新生命的不竭源泉和未来的发展样态与学术走向。
作为一股流行的审美思潮,“日常生活审美化”以顺应充溢于世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自身出场的历史和现实机缘,它的确契合了西方文化不断侵扰、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转型”和“接轨”、大众文化不断繁荣等历史事实,并且在引领美学研究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转向中功不可没。这样的美学丢弃了高居庙堂之上的骄傲姿态,以温良、和蔼的心绪直面广阔的生活本真,算得上是美学研究的“大还俗”,一向板着脸面的美学甚至成为了一种大众生活中的时尚潮流。但是,在“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②的氛围中,被解构了深度、内涵、距离、以及崇高感的美学再也难以保有它深厚的学理气质,经典的美学特质被日渐膨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所不断侵蚀,美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漫漶不清。这种侵蚀尤其体现在对传统美学的立足点――审美无功利的挑战上。
在古典美学时代,康德试图消弭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在美学问题上的分歧,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认识、伦理和审美三大领域。他认为美不涉及概念而区别于认知活动,审美不包含利害而不同于伦理。这样,美具有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与真和善并置,并且成为沟通真和善之间鸿沟的桥梁。依照康德的美学观念,美是“不凭借概念、超越功利而能够引起普遍愉快的形式”③,没有这种无功利的纯形式,美便难以获得普遍的有效性。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