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宪益舅舅,挥之不去身影
宪益舅舅,挥之不去身影
编者按: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009年11月23日在京逝世。这位《红楼梦》最好的英译本作者、24岁一气呵成译《离骚》的天才翻译家享年95岁。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与英籍夫人戴乃迭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英译三卷本《红楼梦》广获好评。后又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此外,杨宪益还与夫人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如《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唐宋诗歌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资治通鉴》、《牡丹亭》、《长生殿》、《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的“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古华、张洁等人的现当代作品。解放初,杨宪益在南京期间,曾帮助找回流落的4000余件甲骨文。“文革”后,杨宪益又将一生收藏的200多件书画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于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为悼念这位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名人,本刊特约杨宪益先生的外甥女赵蘅赶写了这篇祭文。
一
今天是我敬爱的宪益舅舅仙逝一周月。走在北京的夜市,灯火如织。我真想大喊一声,一个月前一个叫杨宪益的老人走了,你们知道吗?他是一位多么好的老人!
回家,收到邵燕祥老师寄来的《大公报》简报,12月1日的,题为《悼杨宪益》。读邵氏文章,我从来是以虔诚的学习之心逐字逐句默读下来,这次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今晚是应邀赴《炎黄世界》李总编的饭局,席间,石湾兄叹道:像杨老这样的人没有了!
邵文中写道:???我们中国,我们中国的知识界,多么需要像杨宪益这样的人,敢说真话,敢于担当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的人……”
整整一个月,我自己陷入从未有过的非常奇怪的境界里,无论干什么,都会联想到舅舅。每天的日出日落,我希望他能和我一样欣赏。刮风降温,我惦记去给老人关窗添衣。最近参加了一个中国也门艺术家联展,我画了几幅阿拉伯的风情画,马上想到舅舅还没见过呢,后悔没拿到病房让他看一眼。我甚至哪天戴了一条好看的围巾,便马上想像舅舅盯你看的表情,我们晚辈的着装他从不表示褒贬,但几次当人面完全不顾实际地说你顶多只有三十岁,让我脸红过。
通向小金丝胡同的车路我再熟悉不过了。走东二环,上积水潭桥,直奔德胜门。烈日、暮色、灯火,往来一趟趟,载着妈妈,带着朋友,常年乐此不疲。九年前,舅舅“随娇女”搬到后海保护区,我先骑车探路,到后来开车钻胡同,跨越银锭桥,我迷过路,撞过电线杆但为了去看舅舅,我什么都能克服。
为了舅舅,这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如今老人家去了,这动力已化作一股力量,让我一想到舅舅,就浑身是劲!
二
舅舅去世八天后,12月2日,《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版用了一整版的篇幅,将舅舅一家来北京57年来所住过的地点:南河沿、八宝坑、百万庄、友谊宾馆、五路居,到最后的小金丝胡同,用手绘和摄影图片的形式标示出方位和路线。这位好追根溯源的年轻记者煞费了苦心,在长长的撰文开头还用了小说笔法,把年轻的舅舅和舅母描写得像电视剧里的人物,真是难为他了!
这篇撰文所记录的变迁史,是这座古城毁灭性的翻新扩建的代价,那些昔日的已不复存在的杨宪益旧址,只是北京的缩影。我曾为大拆风泛滥心急如焚,多次向舅舅叨叨,我知道会得到他的共鸣。舅舅一向喜欢北京古城,他嘴上不说,心里一定也很遗憾。
去年我曾和范玮丽去找过百万庄寓所,它位于外文局办公楼的后院。几株大树尚在,单元门也保留着,可原先舅舅的家门早被水泥封死了,难怪那位《北京青年报》记者无法找到。幸亏我还认得原址,可我们现在只能从外墙扒着落满灰尘的窗子往里张望。这里是舅舅一家在“文革”前后住过的西套间,眼下其观惨不忍睹!说它是洞穴有点为过,充其量是个堆满乱七八糟的家什工具的破仓库。身边是急切想了解杨老的女友,我只能凭记忆形容当初这墙皮里发生的一切:“顶里边是间饭厅,有一张古色古香的硬木大圆桌,墙上挂着黄永玉大幅墨荷,我从干校回来探亲曾和阿傅在这里住过几天。一进门左手是舅舅舅母的卧房,常年铺着墨蓝色厚厚的床罩,两个小外孙洗完澡,会在上面蹦醚。饭厅对面是客厅,有盏落地灯,总是投下暖暖的光……”
而那些和舅舅独处、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