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个错误想法自我反思 城市生与死迷思.docVIP

对5个错误想法自我反思 城市生与死迷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5个错误想法自我反思 城市生与死迷思

对5个错误想法自我反思 城市生与死迷思      我年轻时候对城市的想法,现在看来都该受点批评。   1.我渴望开着私家车,在街道上奔驰。   2.我认为理想的住家是个独户独幢的洋房,前后环着草地泊着两辆私家车,每个小孩有自己的卧室,家中有超大的厨房和多个卫浴间。   3.自从新的海运大厦(现海港城的一部分)在1966年开业后,我心目中理想的购物是在有空调的大型室内商场进行的。   4.如果你问我,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模样,我会以香港中环1973年建成的52层摩天楼康乐大厦(现名怡和大厦)作榜样――让整个城市都变新,建筑物都变高变大,变成康乐大厦吧。   5.我以名胜、奇观、度假、购物、娱乐和摩登性来想象别的城市,也以同样的角度来理解香港。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有这5个想法的香港人。      扩城运动中的城市之死      本来,5个想法的头4个,实现得最彻底的是美国,但当我亲历其境,感觉到的不是兴奋而是郁闷,看到的是亚市区(suburb)、外市区(exurb)、边陲城(edge city)和沥青地面的无节制蔓延,及核心城市的衰败。当中产阶级和蓝领都逃离城市,住进低密度亚市区的小洋房,摊大饼就免不了,距离拉远,公共交通失去了经济效益,私家车为王,高速公路主导了都会区布局,事无大小都要开车,造成解决不了的塞车和耗能问题。生活圈离城日远,公路出口旁单调地环绕着鞋盒型的大商场、大型学校。在一片前不沾村后不沾店的荒地中央矗立巨型办公楼,四周不用说是沥青停车场――这是城市之死,用评论家库斯勒(James Howard Kunstler)的说法,这叫“什么都不是的地方的地理面貌”(geography ofnowhere)。   如果只是少数几个人开大汽车、住郊区大洋房,问题反而不大,如果私家车只作休闲用,更多人拥有车子也不成问题,但是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新都会区建得不够紧密,把面积摊得很大,通勤线越拉越长,公共交通又不足,市民唯有自己开车,结果是越修路人们越有期待,越买车越塞车。过去几年北京每隔两年就新增近60万辆车,相当于香港现有的私家车总量。香港人日常出行,公共交通使用率在75%以上,而北京的公交却只承担了不到30%的???行量。   我自己喜欢的少数幸存的北美城市,如旧金山、波士顿、曼哈顿、波特兰、温哥华、蒙特里奥,它们的核心城区恰恰没有被;个想法彻底渗透,虽然都曾受到局部破坏,不过它们的近郊亚市区往往逃不掉上述的5个魔障。   欧洲名城一般保育得比较好,而且很多都设有城市界限或环城绿带,可是它们的郊区依然会陷入上述五大迷思,譬如巴黎城中心很好,环路以外在二战后的发展就参差不一了。   好的欧美当代城市首先改变了我的城市美学,然后才促使我反省:如果我喜欢的城市都不是依5个想法建出来的,那么我年轻时的城市观可能就有问题了。我观察到一点:一个城区,只要主街道是繁荣的――马路不宽不窄,容易穿行,街上有行人有商店,不同年龄的建筑物紧密并存,商住混合,公共空间有社区感,公共建筑近贴闹区成为小巧地标,同时不管路弯路直,建筑物能形成连绵街墙(street wall)――总是让人喜欢的。      街道盛衰与城市的命运      本来在上世纪初,好的建筑师都很讲究联境(context),即自己的建筑物跟四周街道和其他建筑物的联系,特别关注的是路面那层步行人的体验,而不是自恋的只顾自己的那一幢从远处观看时的外形。可是到了二战后,受现代主义影响,建筑师的心态变了,往往忽略了路人街道的公共层面――现代主义原教旨大祭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名句之一是“杀死街道”,即消灭有行人的街道,代之以高速车路,把各个隔离的超大高厦连接起来,再不用考虑什么行人和路面联境。      只是,建筑物是不能独立只看自己的,在地面那层,它不只是一堵墙中间开个门口,它要照顾到与街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康乐大厦是挺糟糕的例子,它不幸地给一条高速路切断了它和对面市区的关系,而在地面那层,它以半密封的外墙拒人于外,完全是空地中竖一幢巨厦的落伍行为。同样的地面毛病出现在中环东端的长江大厦和新中银大厦,延续了中环边的沉闷地带、失落空间。   贝聿铭建筑所设计、1976年落成、60层高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Tower)可以说明我的意思。该摩天楼从动工开始就风风雨雨:地基不稳,工程差点弄塌旁边的历史古迹圣三一教堂,1973年玻璃幕墙就开始掉下来,竣工后还有评估说它会倒。不过汉考克大厦后来因为备受注意,不断加固,玻璃幕墙脱落的问题也被克服了,因此才有后来贝聿铭在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建筑和香港新中银大厦。现在汉考克大厦是安全的,但我要诟病的是它地面那层跟四周街道缺乏互动,制造了大段沉闷的失落空间,备加不聿的是,它毗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