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健康人群的营养 营养问题与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营养素摄人不足或过剩均可带来各种健康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铁、维 生素A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 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因此,对健康人群进行营养与膳食指导十分重要。 膳食与营养 一、食物的分类、营养特点及膳食结构 (一)食物的分类我国人民一般习惯将食物分成五大类: 1.谷类及薯类 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2.动物性食物 包括肉、禽、鱼、蛋、奶及奶制品等。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其中所提供的蛋白质可与粮谷类食品中的蛋白质互补。 3.豆类及其制品 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 生素。其中所含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含较丰富的赖 氨酸,有利于与粮谷类食物同食互补;所含脂肪中必 需脂肪酸含量最丰富,含较丰富的磷脂,不含胆固 醇,是老少皆宜的食物之一。 4.蔬菜水果类 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 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 C和 胡萝卜素等,对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起重 要作用。 5.纯能量食物 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酒类等。 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提供必需脂肪酸 和维生素E。 每日膳食中均应包括以上五类食品,在 各类食物中应轮流选用不同的种类,使膳 食多样化,达到营养素供给平衡的目的。 (二)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人类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基础是食物,而食物则是人体获得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 因此,了解各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特点,对指导平衡膳食具有重要意义。 1.谷类 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小米、燕麦、高粱米等,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 在我国人民膳食中,60%一70%的能量,50%左右的蛋 白质、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由谷类提供。 谷类含碳水化合物约40%一7o%左右,主要是淀粉。 蛋白质含量为8%~15%,以燕麦最多为 115.6%,小麦 约10%,大米和玉米约8%。 谷类食物的必需氨基酸中,以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偏低,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合适,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低于一般动物性食物。 因此,提倡谷类与豆类混食,并用动物性蛋白和大豆蛋白质补充,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谷类脂肪含量很低,约2%,玉米和小米可达4%。 谷类是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一般不含维生素A 和维生素C。 无机盐含量约1.5%~3.0%,其中主要是磷、 钙,由于多 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大部分不能被身体吸 收利用;铁含量约在l~5mg,吸收利用率很 低。 2.豆类和坚果类 包括大豆(黄豆、黑豆、青豆)和除大豆类以外的其他豆类(豌豆、蚕豆、绿豆、赤豆等)。 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5%一40%,是所有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大豆蛋白是植物优质蛋白,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富含谷类食物蛋白质普遍缺乏的赖氨酸,是谷类理想的蛋白质互补食物,大豆的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 大豆中脂肪含量为15%~20%,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大豆 油脂中还含有1.64%的磷脂和0.09%~ 0.28%的维生素 E,所以是较好的食用油。 大豆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25%~30%,主要为蔗糖、阿拉伯糖、棉籽糖、水苏糖、淀粉、半乳聚糖等,其中不能为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水苏糖约占大豆碳水化合物的一半,以往认为这类低聚糖类对人体无益且可致肠胀气,近期的研究表明,它们可促进肠道内有益菌株—双歧杆菌的增殖,对抑制病原菌、防止便秘与腹泻、保护肝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等无机盐,并富含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鼠是植物性食物中含量较高者。 过去认为,大豆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抗营养因子,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如蛋白酶抑制剂、寡聚糖、植酸、皂甙、异黄酮以及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影响大豆蛋白质的消化 率。 近期研究表明,上述因子很多具有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或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降血脂、抗突变等作用。合理处理抗营养因素,如水泡、磨浆、加热、发酵、发芽等加工成豆制 品,可提高大豆的消化率,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 坚果类包括花生、葵花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热点法律问题第五讲.ppt
- 管理会计-课件.ppt
- ISO_TS16949_2002标准讲解_中英文对照版.ppt
- 不一样的生日.ppt
-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第一章).ppt
- 電子元件基礎知識講稿.ppt
- 1[1].5函数y=Asin(wx+φ)的图象N.ppt
- 大学物理--刚体的转动.ppt
- 2011级高二17班上期期中考试主题班会2012.11.ppt
- 分子生物学--Transcription Reg in Eukayotic.ppt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