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docVIP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 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 程章灿成林 (1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南京) (2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南京) 摘要:从刘禹锡《金陵五题》,孙玄晏《六朝咏史诗》,曾极《金陵百咏诗》,到明清时代的金陵二十景, 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古代作家的吟咏品题为古都南京建立一个历史文化地标体系.南京历史文 化地标代有更新,其历史文化内涵亦不断丰富.古典文学创作不但形塑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对后代的城 市想象亦有化育,衍生,润饰之功. 关键词:《金陵五题》;金陵四十八景;文化地标;形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0—0064—07 一 ,引言:何谓地标 无论中西,不管古今,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 地标.这里所谓地标,是指具有某种标志性 和识别性(简称标识性)的地点.这些地标,有的 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指的是某些自然形成的,并 具有鲜明特征的山川地貌,其标识性可以说是先 天的,自然的.有的则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指的 是人类所建造的各种具有礼仪性,纪念性或实用 性的建筑或设施等,其标识性可以说是后天的,人 工的.实际上,自然界中某一处山川地貌之所以 具有某种标识性,并据此形成为某一地域的地标, 往往也是出于人类的功能选择或意义附益,换句 话说,是人类活动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因素赋予该 地以标识性意义.一个地点因为是某一或某些历 史事件的发生地而具有历史的意义,又因为其历 史意义而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从而使其具有标 识性.即使在现代化城市中,那些建在城市中心 的显要位置,兼具观赏和实用功能的高楼大厦,比 如美国纽约的世贸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 塔楼,也不单纯是建筑或地点本身.它们之所以 能够成为大都市的地标,正有赖于人们利用各种 媒介,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以及在 这些活动中形成的集体认同. 从文化角度来说,当这些地标确定了在城市 空间网络上的可识别性,实现了这样一种标志功 能,它们也就同时开始附益和积累不同层面的文 化意义.另一方面,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各类建 筑设施或景观,又都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事实 上,它们往往依托自然环境而构成自身的景观,并 形成自身的特点.前者强调的是标识性中的历史 文化因素,后者强调的是其中的地理因素,这两个 方面虽有区别,但实质上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 的.如果称前者为人文景观,称后者为自然形胜, 那么应该说,自然形胜之中包括人文的因素,而人 文景观中也富有自然的属性.由于本文的论题主 *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朝文学与南京(08JSB)研究成果.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 要集中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范畴,本文强调地标的 历史性和文化性,本文所谓地标实质上是历史文 化地标(historicandculturallandmark),亦即具有文 化和历史标识性的地点. 中国城市历史悠久,不乏这一类文化地标.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人们往往用形胜,名胜, 胜地,胜迹,古迹,景等词语来称述这些 地标.细分起来,这些地标又有不同类别,如有的 学者将其分为山川,城阙,坊巷,苑园,台榭,桥渡, 刹宇,祠庙,宅墓,等等.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 中曾经感叹过的,胜迹不常,这些地标有的在岁 月淘洗中逐渐褪色,有的在风吹雨打中残破不堪, 有的甚至沧海桑田,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遗迹,例 如六朝陵阙,踪迹销磨,侯王君公,宅墓沦泯,指 点迷茫,氏爵疑似,不仅难以寻访遗迹,甚至连 其具体位置都难以确定.然而,地标或胜迹在 地理和文化版图上所具有的标识性和吸引力,并 不必定随时间而磨灭.相反,尽管时移世异,它们 仍然是后人在现实世界和心理空间经常寻访的目 标.在后人的心中,那些迷茫疑似的故址遗 迹仍然被时时回想,被深深刻划,被牢牢铭记.在 历代骚人墨客的题写和咏叹中,其所具有的文化 标识性一遍又一遍地得到确认.人事有代谢,往 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次登 临,就是一次确认.古代文学作品对这些江山胜 迹反复而生动的叙说,是一种具有奇迹般力量的 文本,足以使这些残缺者破镜重圆,使消失的遗 迹重见人间.后代人以前代文本为依据,修葺,重 修或扩建各地各类名胜遗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 举.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对这些文化地标而言,文 学叙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绿色人文资源,是一笔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本. 二,唐五代诗歌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一系列令 人骄傲的文化地标.几乎每一个地标背后,都有 层出不穷的文学叙述作为其历史背景与意义支 撑.实际上,层累叠加的文学书写正是一个文化 地标得到确认的条件.例如,摄山栖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