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舅舅陈舜臣.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舅舅陈舜臣

我舅舅陈舜臣   陈舜臣是我的舅舅,按说应该比较了解。但每当被问及他的祖籍时,我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很是纠结。他出生在日本,生活在日本,而我的阿公阿嬷是从台湾去的日本。说台湾籍,也对。但用他的话说,“如果继续追溯的话,应该说是福建的福州”,看来这也对。不过近来从他的几篇杂文或随笔中得知,陈姓家族的远祖在河南的颍川。祖辈说“梁上君子”一词的创造者陈?便是他们这一族陈家的远祖。想起来了,舅舅他们陈家的祖先牌位上的确刻着大大的“颍川”二字。翻看地图,似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千年的漂泊画出的那个圈圈只因生活所迫,而心灵中难舍的仍是那片故土。   作为享誉日本文坛的作家,陈舜臣拥有的奖项或头衔的确很多,甚至曾一度连续囊括日本文坛三大最高奖,让日本文坛的各路英豪自叹不如。   言归正传,除了舅甥这层关系之外,要说真正“接触”陈舜臣和他的作品,还是近4年来的事。2007年,受他委托和授权,我开始负责他在大陆的著作版权。此次借《台声》杂志这个平台,只是想与各位长辈、同仁分享些许这位身居海外、年过八旬的老者――陈舜臣对祖国、对故土的点滴思绪与情感。   陈舜臣写过太多的中国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属于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因而多被读者称之为历史小说家或推理小说家。其实,他的随笔、杂文、札记甚至旧体诗和词等也很多,内容则以到中国采风之后的感想为多。   陈舜臣属于那种不善张扬、不喜虚华,谦逊、儒雅、默默笔耕的作家。我国著名作家从维熙老先生曾赋诗赞他:“牛年再逢孺子牛,文苑耕耘到白头,碧血丹心化翰墨,心香一气人间留。”的确,每当我从他的随笔、杂记中读到某些片断时,就会对他那份“耕耘”和“丹心”,感慨万分,甚至能感觉到一种隐约的鞭策。那些字里行间进发出的极具穿透力的思想,时常会让我这个做晚辈的,心灵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刺痛”。李可染先生赠与“澄怀观道”四字。陈舜臣以《澄怀》为题赋诗日:   澄怀默稿数离忧   耳顺那甘章句囚   天外孤蓬常举踵   栏中老骥尚昂头   胸闲薄膜存余悸   脑底残筋耐激流   泼墨江湖呵冻笔   展笺编录百春秋   这首七言律诗《澄怀》是陈舜臣花甲之年(1984年)的诗作。写的是他的抱负。在《麒麟之志》这本随笔作品中,他是这样解释《澄怀》中的首句“离”字的   “这里的‘离’和‘罹’的意思一样,就是遭遇、遭受。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因遭遇焦虑,便给自己的长篇叙事诗起名为《离骚》。耳顺,则代表六十岁。正如四十岁为‘不惑’之年,均出自于《论语》的《为政篇》。”   诗的大意是:哪怕是一棵被吹向远空已然失去根须的小草,只要还没有触及大地,就要高高的向上伸展,不会丢弃希望,就像曹操诗中那匹被困在栏栅中年迈的名驹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高昂着。在我并不宽厚的胸中仍然残存着澎湃,在我脑海依然可以抗衡感情悸动的岁月里,来吧,在一生的舞台上挥洒笔墨,假如笔毫冻结了,呵呵气仍可继续,大大地铺展那稿纸,在上面留住这百年历史!   谈起这首诗,他说:“现在读起来也会觉得从花甲之年开始,无论做何事,我总要略带夸张地拿出一股上了年纪的气势,这一点连自己都能感觉到。然而,这种气势应不失为壮志。因此,在那以后我常常告诫自己不可丢失这壮志。”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陈舜臣就与诸多国内各领域的名家、大师有着频繁、友好的往来。例如,著名作家巴金、著名现代文艺评论家冯牧、画家李可染、原中日友协理事张和平、画家范曾、文学家从维熙、诗人兼文艺评论家张光年、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老先生等等。当然,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交往更是密切。不仅每次回国,他必定要去拜访这些朋友,而且每当作协的人去日本时,他都会热情款待。在这些交往中,令我至今羡慕不已的是,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的那份中国传统文人具有的古朴儒雅的方式――以诗会友。例如,在收到前面提到的从维熙先生的那首诗作后,陈舜臣随后赋诗和从维熙诗韵回复:“徘徊践历似蜗牛,顽石依然未点头,碧血淡浓深几许,丹心一片白云留。”这一来一往的诗句,十分符合陈舜臣那淡雅却不乏引经据典的作家风格。   说起来,陈舜臣的“诗作”也有百余首之多。不过,陈舜臣曾多次拒绝日本的出版社以“诗集”的名义出版。他始终认为,身为小说作家,那样做未免过于轻狂。甚至曾一再严肃地强调,写旧体诗只是他写作之余的一种笔墨消遣,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中国文人常说的“诗话”而已。其中国文人式的谦卑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他厌恶虚荣浮夸的质朴性格。或许是能读懂日文的缘故,读陈舜臣的随笔作品会给我一种最适一杯香茶伴读的感觉。听他对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侃侃而谈,有一种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的感觉。人生难免无奈和躁动,看这类书恰似一剂良药。   陈舜臣对历史,尤其对中国历史颇有些研究,因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无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