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激荡下都安壮语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激荡下都安壮语研究

文化激荡下都安壮语研究   【摘要】都安壮语是都安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是都安日常生活里使用最多的语言,是都安人民交流的纽带。本文从经济、地理、教育、宗教、风俗、文化等多角度考察壮语在都安的生存状态,揭示时代演变给它带来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壮语 语言意识 吸收      一、壮语在都安的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下辖安阳等共22个乡镇,面积4092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1万,其中瑶、壮等少数民族59.61万,瑶族占全县的21.4%。主要的语言有北壮语红水河方言,桂柳话,客家话,瑶语,勉语,桂南平话,苗语湘西方言和毛南语。我们发现,在都安的大部分地区,儿童出生后能接触到并学习的第一种语言仍然是壮语,但是仍然有众多因素使我们担心壮语的未来。   二、壮语在都安的生存土壤   1、经济。改革开放之后,都安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都安仍然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作为全国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都安境内石山面积占总面积六分之五,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都安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坳绵延,小路迂回,田地小而不平整,耕作全部依靠畜力人力,工商业、服务业亦很落后,交通不便,许多村落根本没有公路,有的地方即使通了公路,坡度也很大、路面崎岖不平,路宽不足3米,一般车辆难以通行。电力供应也不够完善,至今仍有许多地区以煤油灯照明。通讯的落后使得贫困的都安人民没法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汉语等其他外来语种在都安难以普及。而壮语则在祖祖辈辈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延续。   2、教育。都安没有高等教育学府,尽管素有重教的传统,但是艰苦的条件使得大部分家庭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于是每个都安的孩子都在壮语的语言环境下长大。极少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各行业的落后使得他们无法在都安实现自身价值而选择了在外地发展。大部分人还是呆在黄土地上日复一日地耕耘,很多人选择年轻时外出务工,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在农村和祖辈一起生活,他们也在年老时选择回家瞻仰父母,安排自己的晚年。从整体上看,都安人民的社会生态系统是比较封闭的,???有输出而没有输入,所以外来的文化没有动摇其维系本身的根基。   3、宗教信仰。师公教是壮族民间三大宗教之一,也是都安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它是在原始信仰和古代越巫的基础上,兼道、佛、儒诸神和本土神灵为一体,由教徒戴各种神灵面具举行歌舞祭祀,以祈禳灾降福的民间宗教形式。每逢祭日,各家各户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有的甚至请来师公(师公教的从教者)进行法事活动,凡遇人畜伤病、雨水不调等等情况,皆要问师作法。而师公教做法场及表演均使用壮族民间的本土语言,所以,有着师公教信仰的都安人,仍然把壮语当做其最根本最重要的语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公教和壮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不可否认,师公教的宗教色彩现已慢慢淡化,逐渐演化成为集宗教和娱乐为一体的场景活动。但是无论如何演化,师公不会灭绝,剥去师公教宗教的外衣,其内核仍然是都安人民的精神支柱以及语言载体。   4、壮语对外来语言的吸收能力。桂柳话与壮话的兼容性体现了壮语对外来语言优秀的包容吸收能力。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壮族与汉族及许多周边民族都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壮族迁徙,与其它民族杂居,使得壮语和汉语等外来语言相互激荡,使壮语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壮语把汉语语系里的桂柳话经过一些细微的加工后,转变成为自己的语言。方块壮文演化到拼音壮文体现了壮语顽强的生命力。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50年代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创字母,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用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以壮语武鸣话为标准音。毫无疑问,文字对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文字的语言只能像水上的蒸汽一样飘渺虚无。一言以蔽之,壮文是壮语最坚定的保障,促进壮语这门古老而传神的语言适应各时代的发展。   三、功能衰退的表现   1、使用人口减少。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有一定的使用人群,这是任何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使用人群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根据都安的人口调查,1988年全县有12.19万户,61.49万人。1995年有13.16万户,61.72万人。2002年全县有14.47万户,62.47万人。我们发现户数明显上升,而人数没有太大差别,其原因主要是输出人数的增加。这给壮语使用人口带来的间接影响体现在这些输出人口与家乡的人们联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