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潮流中徐悲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潮流中徐悲鸿

新时代潮流中徐悲鸿      当我们重新审视徐悲鸿的恢宏画作,体味其摄人魂魄的魅力,我们或许会有些新的解读。徐悲鸿的代表性巨构,均为上个世纪40年代之前完成。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没有停笔的徐悲鸿,留下的大多是一些素描,当然是精彩的素描,技法日臻成熟,还有一些国画,或者是未完成的油画半成品。   雄心勃勃的徐悲鸿,无疑是想在生命晚年进行最后的冲刺,然而却与几位顶尖的现代文学大家一样,理想博大,却壮志未酬。   半个世纪过后,我们非常想知道,这样一位炉火纯青的大师,在新的时代到来之际,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创作状态?      新时代的追求      建国初年的新中国,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一派百废待兴、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从当年的老照片上看出,在废墟上建设自已的祖国,人人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这笑容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中国人经历百年屈辱之后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徐悲鸿的精神感到了振奋。如果说,在北平解放前夕,他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还有些忐忑不安,那么新时代的来临,让他看到了目标,那就是建设一个富强而民主的新中国。他不愿被时代抛下,伸出双手想要拥抱这个时代。为了反映他的兴奋心情,他画了一匹奔马,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1946年徐悲鸿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期间,曾派遣副研究员张安治、费成武、陈晓南、张茜英赴英国考察,后来张安治与陈晓南回国,费成武与张茜英留在英国完成学业并结婚,旅居伦敦。新中国成立时,徐悲鸿和费成武与张茜英通信,曾介绍中国的艺术界的现状。例如1950年8月28日徐悲鸿写信给费成武:   成武、茜英两弟:   得数书及课业多片,喜不自胜。正以弟等不归为虑,今见此成绩,亦足慰心。所谓学习工业美术,必须于陶瓷能烧得出颜色,印染能不褪颜色之法术,并非指参加此类工作而已。中国此时需人材多而失业之人尤多,因其俱不精通业务也。   ……成武之画已大进步,但中国此时需要能构图作大画者,最好选觅题材,试作现实主义(社会主义之写实主义),如战斗、生产之类当然最好,最高级之技巧能上去,而国中一般大多是土油画,因为纯艺术已失去,暇中可多阅读进步书籍,俾思想上有所准备,否则我们以为很合理的但不习惯可能感到别扭。   徐悲鸿在此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把握,也希望弟子们一旦回国,就能融入这个有些陌生的时代。费成武与张茜英均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曾师从于徐悲鸿。徐悲鸿虽然写信动员他们回国,但当他们后来选择了旅居伦敦,他也非常理解。从他这封试图给弟子以帮助的信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大师在新时代之中的自我调整。   新的时代自然需要新的文艺。随着解放大军进入城市,解放区文艺思想成为了新中国文艺的主流,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是革命的武器。   对于解放区的艺术道路,徐悲鸿非常赞同,这与他主张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有不少相似之处。现任中央美院教授的李琦,当年与洪波、丁景文是从解放区来的美术干部,被分配到国立北平艺专。按上面的要求,各学校成立政治学习委员会。李琦是学委会秘书,校长徐悲鸿兼了主任。遇上学习动员或者组织校外人士报告会,李琦请徐悲鸿到场讲话,徐悲鸿有求必应,“开场白”从不枯燥,大家都爱听。   1949年7月,徐悲鸿以国立北平艺专校长的名义,决定派当时学生的最高班到“鲁艺”做学生,学习解放区文艺和工农结合的经验。他们到了沈阳,和鲁艺的学生编在一起,分别到第一、第二、第四机床厂和冶炼厂深入生活,办墙报,搞创作。两个月后回学校,徐悲鸿让他们向全校报告“留学”的体会。后来,徐悲鸿亲自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信,要求派师生参加农村土改并写生,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      徐悲鸿的得意弟子艾中信说:“徐先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个行动是动员我们参加京郊土改工作队,他找我们这些年轻教员一个个谈话。他对我说,生活好比酿酒,不经常丰富生活感受,创作出来的东西就好比在酒里掺了水,淡而无味。况且你还没有工农兵的生活,必须抓住时机,迈开为工农兵服务的第一步。”“有一年,徐先生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回来,对我们说:今天在天安门上,我见到了毛主席,在握手的匆促间,他问我,学校办得怎样?我心想,各方面变化很大,说什么好呢?我只说,在操场四周种了许多菜,师生一起参加课余劳动。”   今天,听到国家领袖与艺术大家这样的对话,似乎有些黑色幽默,然而当时,徐悲鸿追求进步是真诚的,只是不知道哪只脚先迈出去。从这里可以触摸到徐悲鸿当时积极进取的怦怦心跳。徐悲鸿在解放初期曾撰文剖析说:“我虽提倡写实主义20余年,但未能接近大众。”又说,“获得进步之良诀,乃深刻检讨自身之缺点弱点,而勇猛改正之充实之。”徐悲鸿办学数十年,是“老校长”遇到新问题。   确实,徐悲鸿觉得自己应该努力跟上新时代。他不顾虚弱的身体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