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服艺术中非语言符号体系重要性.docVIP

浅析说服艺术中非语言符号体系重要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说服艺术中非语言符号体系重要性

浅析说服艺术中的非语言符号体系的重要性   [摘 要]传播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便是“说服”。历史上,当一个人想要说服他人的时候总是选择恰当的方式,但我们多数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所讲的道理往往基于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说服,以期达到他人态度改变的目的。说服被定义为“通过语言传递某种信息而使信息接收方产生态度的改变”。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语言对说服他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语言具有澄明又遮蔽的双重特性,一方面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又因语言的局限性而构成人类存在的“牢笼”。以往的研究中往往重视语言在说服方面的威力,而恰恰忽略了非语言符号系统的说服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本分析来探讨非语言符号(譬如,动作、形象、表情、场景、意境等)在说服过程的应用与效果。   [关键词]说服 意境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110-03   说服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解决,还是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微小之处,说服在人类解决问题时都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寻找中国社会和传统生活中的说服艺术,故作此文以求探析。?   一、如椽之笔,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并没有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而是对其进行再创作,经过艺术加工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人物富有个性和立体感,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在实际的说服过程中,说服者的“形象”往往会对被说服者产生意想不到的重要效果,即我们经常提到的传播学中信源的可信度。   “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为读者对人物忠奸、良莠的前期角色定位起了铺垫的作用。每一个人物出场的外貌描写就决定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提到了刘、关、张的出场。对于刘备,作者写道:“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的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寥寥数语描写就给读者留下了刘备“仁厚爱民,实乃汉家之贵胄”的印象。这种先验论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终让读者接受了“刘系汉家之正统,曹实乃汉贼”这一传统的封建正统观念。对张飞的描写更是兼具形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视如奔马”。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特征一览无余。小说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把隐于卧龙的诸葛孔明与山野村夫的形象截然分开。   而对曹操的描写,作者显然站在了另一个角度上。例如对曹操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作者即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言概括,从而使其奸雄的形象便定格在读者心中。作者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通过“辱骂法”,即给某种思想或事物加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在不检查证据的情况下即对曹操产生了拒绝或排斥的思想,从而对曹操进行了角色定位。通过“光辉泛化法”即将某事物与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证实便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对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集团进行了形象定位。   《三国演义》毕竟不是历史的再现,而是小说的创作。这里面就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的价值标准,即拥刘反曹。此外该书无非在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思想,暂且不考虑这种思想的正确与否,单纯地来看作者的说服效果还是很见成效的。这种思想影响了历朝历代,甚至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绝大多数人。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达到了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的效果。而这种说服是通过人物外观,并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说服受众的。陈寿《三国志》中的曹操是“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非语言符号的说服,主要是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使得曹操的操行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屏蔽了,而夸大了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成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形象最终战胜了实质,正是非语言符号的说服在其中功不可没。?   二、动作语言,说服中的潜移默化?   “人总是要讲话的,如果他不用嘴讲话,那么,他便会用指尖讲话”,弗洛伊德的这句话精妙地道出了动作、姿势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巨大的作用。人在进行交流和某些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肢体语言。这种肢体语言往往是无意识性的,而我们往往称这种无意识性为无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