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小鲍庄》中“仁义”
浅析《小鲍庄》中的“仁义”
摘要:“仁义”是《小鲍庄》中的关键词,它是庄里的人共识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支配着他们的言行以及相互关系。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捞渣是从小被人称赞为看上去就“仁义”的孩子。然而捞渣的“仁义”与小鲍庄的“仁义”并不是同一种“仁义”。捞渣的“仁义”是真“仁义”,是“仁义”之根,而小鲍庄的反面的“仁义”则是假“仁义”,是伪善之果。
关键词:真“仁义”;假“仁义”;“仁义”之根;伪善之果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81-02
80年代中期,有不少作家创作了有关对儒家传统文化看法的作品。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王安忆讲述了有关仁义的故事,她的中篇小说《小鲍庄》于1985年问世,这是王安忆小说由单纯走向丰厚的标志性作品。
《小鲍庄》借对淮北一个虚化了时代特征的小村庄的描述,来表达作家对儒家文化的“仁义”精神与对这一精神崩溃的理解,对“仁义”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小说采用了共时态的叙述结构,在一个大的洪水故事里,又讲述了几个并列的小故事,也展现了几组人物关系:捞渣与鲍五爷之间既玄妙又感人的关系,小翠与文化子,建设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关系,拾来与大姑,二婶之间的异态关系,鲍秉德和他的疯妻子以及后来的麻脸婆之间的反态关系。还有一个庄里的“文疯子”鲍仁文的故事。
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捞渣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捞渣满地乱爬了。小脸儿黄巴巴的,一根头毛也没有,小鬼似的。就是笑起来的模样好,眼睛弯弯的,小嘴弯弯的,亲热人,恬静人。大人们说他看上去“仁义”。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对捞渣的正面描写。“作为一个儿童,捞渣善良的天性在这个”仁义之乡“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他似乎生来就是行善的。
作者认为,小鲍庄的“仁义”和捞渣的“仁义”并不是同一种“仁义”。捞渣的“仁义”是出自于一种天性和一种本能,他所做的“仁义”之事,皆是本性使然。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不忍心,不忍心看见别人孤独,不忍心看见别人哭,甚至对小小的虫子也有不忍之心。捞渣的“仁义”是真正的仁义,他不求回报,不要求别人今后要施恩于他,甚至他还不懂这些。捞渣的善行善心只是一种生来就有的本能,是纯真的人的童年的完美体现。这一点和小鲍庄的“仁义”是有所不同的。
再看小鲍庄的“仁义”。鲍五爷死了孙子社会子,村里的人都来安慰他,保证以后供养他;鲍秉德家里的疯了,鲍秉德没有遗弃她,认为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不能不仁不义。同样是在这个村庄中,人们也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情。纵观全书,还是反面的“仁义”要多一些,它们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在这里只说两个例子。捞渣的娘收养小翠子,看上去是仁义之举,但她有着自己的盘算,让小翠子成为自己家的童养媳,将来是要她和建设子圆房过日子的。捞渣娘担心小翠子不会乖乖地和建设子过,一想到这里,“难免觉得自己要吃亏”,她就拼命地使唤小翠子,以至于小翠子越来越严肃,笑模样都少了。捞渣娘的“仁义”是出于私心之举,“仁义”到最后剩下的只是自私与对小翠子的刻薄。鲍秉德家里的因为生下了几个死胎,“暗地里就有人说怪话:兴许是做姑娘时不规矩来着”,鲍秉德家里的没有反抗的资格,她无法证明自己在做姑娘时是否规矩,更没有反抗的能力,最终疯掉,“换取”到了庄里人的同情。死掉之后,她才能够脱离这怪话的羞辱。“为了维护仁义,可以传播莫须有的流言蜚语,同样为了仁义,又可以自行终止这种传播” 。
“儿童时代的”仁义“之根――真”仁义“结出了伪善之果――假”仁义“,但还保存着”仁义“的外壳――成熟到僵死的儒家之礼。” 很显然,捞渣的“仁义”是真“仁义”,是“仁义”之根,而小鲍庄的反面的“仁义”则是假“仁义”,是伪善之果。即使这种礼是违反人的天性的,但是它作为小鲍庄的“最高准则”,不允许有人叛逆它。在小说中,作者没有全盘否定“仁义”,她肯定赞扬的是捞渣的真“仁义”,这种“仁义”象征着儒家文化中尊老,敬兄,爱友的优秀文化精神。含蓄地否定和批判了小鲍庄的反面“仁义”,这种“仁义”象征着儒家文化中封建落后的思想。也正是这些反面的“仁义”,或者说是愚昧的“仁义”长期统治着小鲍庄,就有了鲍彦山们的麻木冷漠,鲍彦山不停重复着“就那样”,而当二婶与外村的拾来相好后,鲍彦山却带领一大帮人去守住小鲍庄的“仁义”,痛打了一顿拾来和二婶,认为二婶是“不要脸的娘们”。而偏偏是鲍彦山们代表的“仁义”有绝对的发言权,以致小鲍庄永远被围在鲍山中,寸步难行。从这一点来看,也是一种民族生存的悲剧。
最终,真正的“仁义”化身――捞渣死了,在一次洪水中,他“是为了鲍五爷死的”。这更能体现出捞渣是真正的“仁义”之人,在生与死面前,小小年纪的他还是出于不忍心想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鲍五爷。小说中这样描写到一老一少的遗容:“那老的展眼舒展开了,打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