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安全视野下地方性知识之发掘与利用
生态安全视野下的地方性知识之发掘与利用
【摘 要】近年来,在建立地方性知识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着重 从生态安全的角 度出发来建立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框架,研究揭示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 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要确立民族之生态意识的“自觉”和具体生态的“情境性” 逻辑 ,尊重民族文化自身的运行规律,重视民族生态知识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 及生态知识之“地方性”中的“开放性”。
【关键词】生态安全;地方性知识;发掘与利用
【作 者】暨爱民,中国社科院博士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副 教授。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4-454X(2009)04-0057-006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Excavation and ?the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Knowledge?Ji Aim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omprehension of localknowledge is becoming a significant tre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framework of local knowledge baseds on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is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o, on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knowledge, we must comprehend the following: every nation should understand the value about itself ecological knowledge, follow the Logic of the Specific ecosystem, respect the effective law of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logical knowledge often contains the “open” characteristicIn addition, i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ide-effects” that may occur, because only thus can we help improve the available efficiency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Local Knowledge; the Exca v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关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理论建构,克利福德#8226;格尔兹的贡献举足轻重 。二战后日益加剧的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冲突,以及对当时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批 判语境,构成了格尔兹“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出场背景。但有意思的是,格尔兹氏却并未对 这一 概念加以更为细致化的明确定义,而只是模糊地指出,一种知识的“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 ,并与当事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①格???兹这种模糊的定义无疑给后来学 者 在概念的理论阐释上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因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环 境问题,近年来在建立地方性知识的学术考量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国内学界,一个主要趋 势就是着重从生态的角度来建立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框架。地方性知识产生于特定的 社会背景中,蕴涵着许多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这些生态智慧,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 各种不同的亲密关系。因而,这些地方性生态知识在作为一种民族专属性认识的同时,又是 一种知识的应用体系。?②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有人在讨论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时,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凸显理性 为主要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向:“生态整体主义 用一种近乎颠覆的形式,向人们重新讲述了一个事实: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中心”。 ?③笔者以为,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飞行中鸟击的危害与防范(共48张PPT).ppt VIP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先辈伟人 大单元整体学历案教案 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docx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5.pdf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3.pdf VIP
- 医疗文书书写及规范.ppt VIP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追寻伟人足迹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VIP
- 合力CPCD35-KU5Y4G3 叉车零件图册l.pdf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2.pdf VIP
- 课前小游戏-看字说颜色(必须wps打开).pptx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1.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