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信史话要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通信史话要点.docx

北京通信史话来源: 北京晚报 2016年05月18日 版次: 33■杨昌平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巧合的是,昨天正是世界电信日。自从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人发明电报以来,通信行业走过了一百七十年的历史,而电报、电话这些通信设备进入中国,至今也有一百多年。 位于骡马市大街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可以让人们非常直观地了解北京城一百多年来的通信发展历史。 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在北京城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电报发明之后的四十年时间,清朝才建官电局;电话发明后,清朝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向光绪帝上奏折,要求开办电话业务,几经曲折在北京建立第一个电话局的却是外国人;后来清政府即便建了电话局,北京城的电话业务也迟迟得不到开展。因为使用人数稀少,能打电话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通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技术发展迅猛,大踏步追上了世界的步伐。 1、电报进北京,用了十三年 1843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使人类脱离了用快马、信鸽、烽火等手段传递信息的旧时代。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里,有一台发报机,参观者可以试着用“莫尔斯电码”把自己的姓名发送给旁边的接收器。据说现在这种古老的通信方式,还在一些特殊行业使用。 电报走进北京用了多少年?如果从1843年莫尔斯站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会议厅里,用颤抖的双手向巴尔的摩发送世界上第一封电报“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算起,到1884清朝官电局建好,得有41年。如果从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办电报业务算起,则是13年。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电报这一新鲜事物在当时中国的曲折发展之路。正是这种落后,清政府在中法战争期间还闹出了笑话:当时前线打胜仗,宫里还以为打败了。 博物馆的“皇家通信”陈列组,就详细展示了电报一步步走进北京的艰难历程,这种困难多半是在心理和观念上的各种阻碍。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拒不采纳。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岛,等消息传递到紫禁城,已经过了一个月。这件事对洋务派刺激很大,李鸿章在自己的辖区尝试推广电报。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天津机器局之间架设了电线,第一次发电“行辕正午一刻”,这是有案可查的中国人所发的第一封电文。随后,津、沪、苏、浙、闽、粤之间的电报线全部贯通。 滑稽的是,清朝内部的保守派认为电线破坏风水,甚至有传闻称电报之所以能瞬间传递信息,是运用了死人的灵魂,这使得电报迟迟不能通到北京城。以至于各地发往北京的电报,要先发到天津,然后用快马转送到北京。朝廷的批复又得用快马送到天津转发,来回往返,白白耽搁时间。于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李鸿章商谈,想把津沪电报线路先延伸到通州。而且,在建设线路时顾及保守派的压力,避开了所有的坟茔、民房,并做到沿途舆情毫无惊扰。最终,1883年9月18日,通州电报局建成。 原先是快马从天津转运电报进京,现在是快马从通州转运电报,相较以前,进步了很多。不过,如果晚上有紧急电报,那时北京城门已关,电报也只能第二天再送进城。后来,在尝到科技进步的甜头后,清政府决定把电报线接到城里。1884年8月,商电局和官电局先后建成。其中商电局位于崇文门外喜鹊胡同杨氏园,面向社会开放;官电局位于泡子河边吕公堂,专门收发政府电报。清政府一旦认可了电报,电报就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中,陈列着三张清代的全国电报干线图,分别是1884年、1890年、1903年绘制的。从1884年到1903年的短短19年间,全国的电报线网已经长达47641公里了。2、“德律风”首建在东单 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中,陈列着光绪年间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的奏折。细看奏折,其主旨是要建“德律风”。“德律风”是指什么?一查才明白,清朝时把电话称作“德律风”,也就是英语telephone的音译。 电话是美国人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那时候,北京还没接上电报。盛宣怀是在1899年向光绪帝上奏折,要求开办电话业务的。 盛宣怀在清末算得上是传奇人物,他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清末遍布全国的电报网络就是盛宣怀的功劳。不过,就在北京城接通电报前两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租界内开办“德律风”,上海由此成为最早拥有电话的城市之一。同年,英国人在租界试行电话。此后,洋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