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迪克和L.凯瑞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明确指出:“除了分折教学目标外.还有一项并行的工作是分析学生,分析他们学习及运用技能的情境。因为为这些决定了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策略,如何评价教教学效果,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与情境,还要明白教师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彼”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与其适应的教学环境.而“己”是指教师。
??? 走进课堂,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要么被“奇怪”的问题迷乱,要么被不“配合”弄得不欢而散,从而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使激情满腔的情感“销蚀”。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备课上,主要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缺乏了解.无法与学生对话,无法给学生引领造成的。那么,教师应该知哓学生的哪些办面?如何知晓这些方面呢?
??? w‘迪克和L·凯瑞认为,设计者应该知道学习者的以下信息:(I)行为起点;(2)在课题领域内的已有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将采用的传输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受教育和能力水平;(6)一般性的学习偏好;(7)对
提供教学的组织的态度;(8)群体特征。②简而言之,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 (一)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
??? 学生的心理于差万别,不论是在认识、情意上,还是在兴趣、性格上都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 理解与尊重学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理①w·迪克等著.庞国维等泽.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版社,2007年,第6页。 ⑦w.迪克等著.庞国维等译.系统化教学没计(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l页。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一次,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位同学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活音一落,个别学生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性质这时,于老师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对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的刻画生动而深刻? 一段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可以想象:如果老师不能体会提问题同学的内心,不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讲话.他会怎样?即使老师解释了,使他的问题有了一个概念化答案,但是,个别学生的嘲笑会不会在他心灵上蒙上一层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于永正老师对学生
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真实、真诚、真挚感情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在这样真诚的鼓励与真心的保护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 (二)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
??? 教学前,我们往往从“零起点”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总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尽情地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任何一个学生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前,都不可能是一张白纸。且不说在实际生活的耳濡目染,仅教材而言,在一开学就发下去了,有趣的内容学生早就看过两三遍了,有的内容提到的知识几年前学生就了解了。以小学语文为例,什么佳林山水呀,虽然没去过,但在电影里看过;什么九色鹿呀,我恨死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了……如今的学生,处在信息纷繁的时代,所了解的知识、事件、新闻,比我们老师并不少。备课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要找自己班或同年级班学生询问,了解他们认知冲突点,还要翻阅前课的反思记录。听听、看看、问问和想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现在的认知水平在哪里?他们和文本、和老师的教学、和群体学习会有哪些距离?要换位思考,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感动,教师喜欢学生就自然欢迎。
???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还要关注学生能否达成教学日标,即关注学习目标的达成。对照教学日标,不仅要假设:我是学生,安排5分钟的复习时间够吗?多长时间才是全体学生都适应的?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和伙伴学习的需要?哪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会充满热情地献智出力?什么方式汇报交流,会让学生有倾听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还要设想: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该准备哪些台阶帮助他们走上来?班级的差异有多大?差异怎样才会变成教学的资源?怎样设置和布置作业,学生才会喜欢和有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预设的所有重要问题和过程,都要假设学生的各种反映,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都要准备教学受阻的解决办法.出现意外的引导办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