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牛现象谈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教学价值及策略2.docVIP

从鱼牛现象谈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教学价值及策略2.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鱼牛现象谈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教学价值及策略2

从“鱼牛现象”谈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教学价值及策略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薛虎 【摘要】:“前概念”反映了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之前对事物和现象的所有认识与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理解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而学生的理解 与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有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甚至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意思。所以,正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对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学习新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前概念 鱼牛现象 误区 探索 前不久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终于爬出了井口,看到了世间万物,感到特别新奇,就兴冲冲地回到井里,向他的朋友—— 一条生活的井里的小鱼介绍他的发现:“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长着四条腿,一条长长的尾巴。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头上居然还长着两只角......”小鱼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牛的形象:长着像鱼一样的身体,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尾巴,只是肚子下面长着四条腿,头上长着两只角。乍一看,感到挺有意思。细细一想,其实这种“鱼牛现象”在科学课堂上还真不少。记得有一次给低年级的小朋友讲动物的进化,有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那我们人是从什么进化来的呢?”我告诉他人是由猿人进化来的。他依然不肯罢休:“老师,那“猿人”又是从什么进化来的呢?”我正思考怎样回答他这个问题。他忽然好像恍然大悟,高兴地说:“啊!我知道了,一定是从“方人”进化来的。”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原来,这小家伙把我所说的“猿人”理解成“圆人”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鱼牛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任何知识都会经历一个学生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理解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而学生的理解 与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有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甚至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意思。它反映出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现象常识以及观察体验,并由此产生了相对原始、不够精确的概念雏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概念”。前概念具有隐蔽性、经验性、差异性、共同性、顽固性和发展性。教师的教学必须在正确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产生所谓的“鱼牛现象”。 一、当前小学科学“前概念”了解的误区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特别是科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时,往往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是以偏概全,把少数学生,尤其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前概念当成是所有学生的前概念。 如有教师在执教三年级科学上册《常见材料》一课时,一上来就请学生来说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材料,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说了“铁”、“玻璃”、“布”、“塑料尺”等几种他们所认为的材料,而教师也就坡下驴,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且不说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知道,“材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大多数学生在未经引导前,是无法正确区分“材料”和“用材料做的物品”之间的区别的。只有少数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才能懂得两者的差别。而少数几个人的前概念,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学生都拥有相同的前概念。 二是以假乱真,把学生迎合老师意图的回答当成是学生真实的前概念。小学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和观点,去迎合老师的教学意图。例如我在教《科学是……》一课时,请小朋友来谈谈他们所做过的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事。在有小朋友谈了诸如“观察蚂蚁”、“看影子”、“拆玩具”等例子后,又有小朋友说自己曾经看过“小鸡出壳”、拆开电视机后盖看看里面有什么等。其实,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做过此类活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们看到教材上有这样的例子,认为把这些例子全说出来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三是以讹传讹,不加思考和辨别,把过时信息、虚假信息误认为是学生的前概念。有的老师课前不作深入的调查了解,仅仅凭着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经验和道听途说的一些零散信息,就误以为已经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例如某青年教师在执教《看星座》一课时,借鉴了某老教师的导入方式:让学生看着星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讲讲自己所认识的星座和听说过的与星星有关的神话故事。根据老教师的经验:学生至少会认识北斗七星,或者知道“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结果学生却无一人会回答。该老师大惑不解:为什么老教师用的十分成功的导入方式,到自己这里就完全失灵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时过境迁。十多年以前的孩子拥有的前概念跟现在的孩子会一样吗?那时候,星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歌中所唱的“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那时候,还有老人会给孩子们讲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牛郎织女”等等这些古代神话。而现在,伴随着手机和电脑游戏长大的这一代孩子,连星星都看不到几颗,他们还会有“仰望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