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1 1农民工的婚姻危机 ……………………………………………2 2性别角色与家庭关系 ……………………………………………3 3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影响 ……………………………………………4 3.1影响孩子的认知 …………………………………………4 3.2影响孩子的情感 ………………………………………4 3.3影响孩子的品质 ………………………………………5 3.4影响孩子的健康 ………………………………………5 参考文献 ……………………………………………………………5 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 摘要:关键词:? 现有文献中关于夫妻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城乡家庭比较、 女性地位等宏观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婚姻质量的调查对象也主要集中于静止的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 直接对流动家庭夫妻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已有的研究集中在从人口流动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影响,包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从夫妻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进行研究。主要是留所妇女问题,例如赵丹认为留所妇女面临着劳动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家庭教育困难、精神生活匮乏等生存困境。但陈志光和杨菊华以及吴惠芳等人认为留所妇女家庭决策权提高、地位趋于平等。另一方面是从夫妻双方都在外面打工的双流动家庭角度,认为双方共同外出打工,一起接触城市新生活,夫妻双方在价值观婚姻观方面都发生改变,夫妻关系密切,地位趋向平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关注留所儿童教育和留所老人的赡养问题,或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 目前关于流动与性别研究大致可以分作4类视角:第一,性别差异的角度,这类研究往往将性别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变量,找出变化的趋势,如流动的数量、年龄、分布等;第二,妇女问题的角度,将某些特定的问题作为妇女问题加以讨论,如计划生育 性观念;第三,妇女经验的角度,将妇女的经历、意识、状况抽离出来单独研究;第四,性别关系的角度,考察流动对性别分工,两性关系及妇女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的影响。例如:张传红、李小云对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 89户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夫妻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详细探讨了流动对夫妻性别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流动家庭的性别关系的结论;以及孙慧芳和时立荣以太原市城乡接合部 H社区流动家庭为研究对象,认为经济目标和传统因素在流动家庭的生活空间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生活空间变化和传统因素相适应的过程中, 夫妻间一种稳定的“亲密伙伴”关系得以形成。 另有研究了解流动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进而估计人口城乡流动对家务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就业的同时,还有利于家务分工的性别平等。 综观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流动的研究尽管角度不一,内容不同,但人口流动对于家庭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人口变迁促使关系变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性别关系的角度,深入访谈,从微观层次即个人生活层面对这些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进行研究,站在家庭成员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生活,探讨家庭流动过程中的夫妻关系变化特点。 3 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影响 3.1影响孩子的认知 孩子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有安定的环境和外部的刺激,家庭心理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为孩子所提供学习条件的优劣。在被调查走访的家庭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庭拥有良好的心理氛围,孩子的学习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的思维顺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但是父母流于形式的口头关心,使得孩子们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效果不好,只有极少数学习效果好的。还有一部分家长夫妻关系不和谐,彼此互不尊重,互不理解,孩子没有足够的学习空间,思维受阻,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3.2影响孩子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直接的爱,表现为需要父母亲切的话语和身体的接触。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在孩子委屈时,表示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在不安、恐惧、委屈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安慰、同情,更多的则是打骂。在委屈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 3.3影响孩子的品质 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家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能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另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形成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直观的心理意义。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