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偏执走向谬误
由偏执走向谬误
童中焘
《中国画三人谈》讨论了一些人信手涂抹、国画“卡拉OK”化、“笔会”以及传媒宣传中的偏向等现象,虽不是真正的学术问题,用警时风,是有意义的。也提出了可以深思的一些观点。九篇论谈的核心和线索是批判“写意画”;而基于某种偏好所形成的偏见,充满了混乱与固执,学术上的误导,较之上述现象,可能影响更大。于是不得不说几句。
一、关于“三三四”
1962~1963年是中国画教学最为平稳的时期,中国美院国画系对教学有过认真的讨论。其中一次会议上,潘天寿先生提出学生三分画画、三分写字、三分读书、一分其它即处理个人事务,是为“三三三一”;陆俨少先生进而提出“三三四”: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所以,《三人谈》中:“两人的认识实际上是有不同的,潘的意思更侧重于创作的技法方面,一幅画,三分是画,三分是书,四分是题款诗文;陆老的意思,更侧重时间的分配……对于创作,他还是实打实的,是十分的画”云云,完全不是事实,且不论这样说的用意怎样。我参加了这些会议,那次由“三三三一”和“三三四”引起的老师们的声容笑貌,如在目前。这里首先提出,免得以讹传讹。
二、认为中国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迄今没有能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成绩甚微”,个人意见,固无不可。但自学与进美院学习相比,普遍水平差距颇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心里有数,不必多费唇舌。
三、关于“写意画”与所谓“规整画”,“规整画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方向”,以及“两种传统”问题。
中国传统绘画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文人画和画工画,利家画和行家画,水墨与青绿巧整,都是一个传统里的两种体制。
把中国传统绘画分割成“晋唐宋元的规整画”与“明清的写意画”,令人不可思议。历史、社会影响艺术,审美理想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艺术手法作品形 态的损益、衍变,是一个系统内部的事。元人“承宋法,加以萧散”,是十足的“写意画”,还值得再论定吗?
何为“规整画”?传统中国画,大体而言,一种称为“青绿”“工整”“工致”“巧整”等的画体,一种水墨。两种画体,基本精神都是“写意”。写意画风,唐已有之,宋人提倡逸品、文人画,元人更趋简逸,个性更强。青绿巧整有规律,写意画仍有规律。写意画因为“神妙无方”,更难把握,因而有恽南田的慨叹:
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现代有人标榜“写意”或以“写意”作掩饰的狂怪现象,早在宋代,邓椿的《画继》已有过提醒:
画之逸格,至孙位极矣,后人往往益为狂肆。石恪、孙太古犹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至贯休、云子辈,则又无所忌惮者也。意欲高而未尝不卑,实斯人之徒欤!
画史上,所谓“宋人法备”“明人守成”,明清人更加理会于“法”,重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结构因素,关心于表现手法。把“写意”与“规整”对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四、说“张彦远等评写意画为‘非画之本法’,故不谓之画”,不知出于何处?
“非画之本法”一语,见于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他定画格为神、妙、能三品,又以“格外有不拘常法”者为“逸品”,置三品之外,说:
此三人(王墨、李灵省、张志和)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
稍后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则说:
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
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绢素,岂曰绘画!
……不见笔纵,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
朱景玄明明白白地解释了自己所说的“非画之本法”是因“前古所未有”,即过去未曾有过的表现方法;而张彦远所看不起的是“众工之迹”。把朱、张二人的话凑合起来,加以曲解(曲解成本不是作画之法)来说明“写意画”的“不谓之画”,是极不严肃的。
五、不论本意如何,说“水墨画是写实的”,并不确切;“‘写实’便是专业标准的核心”云云,理论上更不能成立。
中国传统思维特点或说思维偏向,是综合思维或整体思维,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表现在艺术上,就是画“由心目而成”,特点是意向性、模糊性。因此,“水墨画是写实的”的结论不确切;说“水墨画不写实”也不确切。确切的说法就是“写意”?:画家写其意气?;观物取象,“得意已足”;作品的审美对象则为意象。不必多加说明,只拈出技法中的?“点”就可以了。“点”或“点苔”,在山水画里,既表现山上、远处的小树、苔草,又“不必泥于何物”,更是画体自身结构需要、“虚”的艺术手法。一个山水画家,一介意于“实”或“不实”,就无从下笔。也举张彦远的名言: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无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