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瘦鸥在陪都重庆日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瘦鸥在陪都重庆日子

秦瘦鸥在陪都重庆的日子   有“海派文人”之称的秦瘦鸥,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译作《御香缥缈录》声名鹊起;40年代初又因创作长篇小说《秋海棠》走红全国,这部小说被誉为“民国第一悲剧”、“民国第一言情小说”、“民国南方通俗小说的压卷之作”,它感动了千千万万多情男女,也奠定了秦瘦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正当秦瘦鸥为之欣喜激动的时刻,无情的战争打破了作家的美梦。上海沦陷后,秦瘦鸥流亡到桂林,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夏,日军为了打通所谓“大陆运输线”,突袭湘、桂、黔。秦瘦鸥与出版家赵家璧一道,挈妻携子,夹杂在数十万流离失所的难民中,从桂林仓皇奔逃。10月初,途经贵阳抵达重庆,开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陪都生活。   秦瘦鸥到重庆的第一夜,露宿在长江南岸的海棠溪长途汽车站。此时,他是两袖清风,满身尘垢,已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他急于奔赴重???,就是希望能尽快谋到一个职业,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出乎他的预料,第一位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的,却是素未谋面的大小说家、著名报人张恨水。张恨水从别人那里听到秦瘦鸥的行踪和处境,便立即写了一则短讯,编在《新民报》的小专栏“文艺圈”内,并亲笔拟了两行章回小说式的标题:“秦瘦鸥到重庆,陆文龙去成都”(《陆文龙》是一部新编的话剧――作者注)。当时,《新民报》发行量很大,秦瘦鸥的亲友、同学顿时都知道了他的消息,使他很快解决了食宿问题。   不久,在张恨水、张友鸾的帮助下,秦瘦鸥在《时事新报》找到一份差事,数月后他离开那里,进了《新民报》。比张恨水小13岁的秦瘦鸥进《新民报》后与张恨水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20世纪80年代后期,秦瘦鸥在一篇《恨水与我师友情》的文章中写道:“他出于提携后进的热情,对我多方关怀,奖掖备至,我们从此建立了介于师友之间的情谊。”   还在中学时代,秦瘦鸥就拜读了张恨水的多部小说。他认为,张恨水善于对情节的展开作出恰当的安排和组织,文笔清丽通畅,可读性强,因此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中都拥有众多的读者,是情理中的事。他偏爱张恨水早年的成名作《春明外史》,还有30年代后期的《似水流年》、《夜深沉》,以及抗战时期所写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大江东去》、《东北四连长》等。   对于这位大作家,秦瘦鸥心中充满了崇敬,不只是因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援手,更因为张恨水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他对文学事业的挚著追求与勤奋努力。   当时,《新民报》在大田湾附近的山坡上修建了一些捆绑房(也有人把它称为“国难房”),作为职工宿舍。同仁们身居陋室却不减其乐,经常聚在一起轰饮或玩麻将、沙蟹消遣。编辑部的张友鸾、张慧剑、姚苏凤等都积极参与,惟有张恨水从不到场,他默默地背起平价米,爬山涉水,回南温泉桃子沟家中继续他的小说创作。   秦瘦鸥曾两次偕友人去南温泉游玩,饱览了南温泉旖旎的山光水色。泡着暖融融的、弥漫着浓烈硫磺气味的温泉澡之余,秦瘦鸥很想前去拜访他尊敬的师长,他知道张恨水的家近在咫尺,但为了不打断张恨水的文思,不惊扰他的家人,只得遗憾地作罢。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被派往北平,主持《新民报》北平版;秦瘦鸥、赵超构、程大干、姚苏凤等则负责《新民报》上海分社的编务。1947年下半年,秦瘦鸥因事北上,专程到北沟沿看望张恨水。他见张恨水仍然一身简朴的衣着,只是人略显得有些憔悴。   张恨水邀秦瘦鸥等去东安市场内一家餐馆小酌,表示欢迎。秦瘦鸥离京前,热情地请张恨水去大名鼎鼎的全聚德饭店吃烤鸭,他却力劝秦瘦鸥不必浪费,只同意在他家附近的“沙锅居”吃白肉。席间,张恨水对秦瘦鸥说:“朋友相交不必拘于形式,只要相待以诚,用不着大摆酒宴。我们在此便饭小酌,不是也相谈甚欢,很是愉快吗?”   1949年初,秦瘦鸥去北平公干,不忘旧情的他再次拜访了张恨水。当时的北平,虽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张恨水仍然忙里偷闲,热情地到东安市场一家小馆子为秦瘦鸥接风洗尘。作陪的有画家叶浅予、戏剧家马彦祥。席间,他们纵论国事,畅叙友情,直至夜阑时分。这是两位著名小说家、报人的最后一面。   暮年,秦瘦鸥常常忆及他与张恨水难忘的师友之情,夜不能寐,提笔写了好几篇追念张恨水的文章,抒发他的眷恋情怀。   1944年11月,《新民报》元老张友鸾应友人之请,到《时事新报》负责主持编辑部工作。张友鸾是一位忠厚风趣的老好人,与秦瘦鸥并不熟悉,但一听张恨水提到新近来渝的秦瘦鸥身陷困境,便立即邀请他一道去《时事新报》工作,并推荐为主笔。   秦瘦鸥家住上清寺,每天步行往返于报社与上清寺之间。一日,在大街上偶然与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不期而遇。在上海时,他们之间就过从甚密,想不到劫后能在陪都重逢,两人欣喜万分。当时,黄炎培一家住在张家花园,离上清寺不远,此后他们便常有往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