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家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是全世界儿童快乐的日子。   贵州省体育馆,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少工委等单位举办的“百名留守儿童会亲会暨共绘和谐贵州”活动现场,100名来自毕节地区的小朋友,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与100名贵阳的城市少先队员手拉手,结成小伙伴。   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因为来自毕节地区的小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坐在石头上的小男孩      在铜仁市一个小村子里,一个小男孩静静地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不是周末,也不是放学时间,他坐在这里做什么?我走过去站在他面前:“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去上学?”小男孩瞟了我一眼,继续盯着河水。我蹲下身,发现他的手一直捂在肚子上。“肚子不舒服?爸爸妈妈呢?”“都出去了。”小男孩的额头上不停地冒汗。“去哪了?”“不知道,他们说过年就会回来。”小男孩很倔强,我要带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肯。最后我只好说我感冒了,请他带我去医院,他才站起身来。   小男孩叫张强,今年11岁,和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住在一起,爸妈出去打工已好几年了。   从医院打针回来,他走得飞快。“要赶回去给妹妹做饭。”拉住他给他照相,发现他不会笑。“你平常都这么酷吗?上次笑是什么时候?”“过年。”小男孩低下了头。临走之前,我喊住他:“下回记得了,生病要上医院的,知道吗?”“没事,忍忍就不疼了。”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喊。   张强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留守儿童,他自己并不清楚“留守儿童”是什么样的概念,只知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知道上学要听老师的话,放学要帮爷爷奶奶做饭做家务。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可对于像张强这样的留守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奢谈。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想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阳光照不到的孩子?   “留守儿童”这个词,让记者下意识地想到“阳光少年”。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老师称我们为“祖国的花朵”,朝阳、鲜艳、朝气蓬勃……听着这些个鲜活缤纷的称呼一直到上中学,后来据说转给了“90后”。可是看到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觉得他们离这些美丽的词语是那么遥远。   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火烘村,一位老人单独照看8个上小学的孩子,还有卧病在床20多年的老伴。老人名叫王九妹,已经66岁了。操劳完了儿子,还有孙子,老中青三代,一辈一辈地操劳。全家10口人就挤在两张床上,除管孩子吃饭以外,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缺失的。在他们的房子里,没有撒娇、没有笑脸,更没有城里孩子的肯德基、奥特曼,这里只有怎么都掩藏不住的眼泪、贫寒和荒凉。   在农村,父母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可是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如何照顾周全这么多孩子的生理、心理?父母不在,他们的生活缺少温情。而没有温情,他们的心可能变得很硬。隔代教育,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如何保证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低着脑袋、不说话、衣着邋遢、自卑自闭,有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戒备甚至敌意。这是很多留守儿童给人的印象。   因为缺少管教和引导,很多留守儿童无心向学、贪玩、成绩普遍较差。爷爷奶奶在学习上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隔近50岁,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过多。许多孩子厌学,甚至过早辍学,早早加入父母一辈的打工潮中,延续下一代的悲剧。   记者曾和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他们很多人外出的目的正是为孩子筹集学费,让孩子今后能读大学,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然而让人心酸的是,正是他们的远离使得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父母的关心引导,很多孩子正在走向他们期望值的另一端。许多已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开始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2005年5月,石阡县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案件:石固乡4个初中生,持刀抢劫同校学生,动机仅仅是为寻求精神刺激,觉得好玩而已。也许那刻,他们的父母正在异乡的某处工地上拼命干活,一边还在想着孩子这次考试如何。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可是这样的悲剧是谁的错?   2004年春节前夕,铜仁地区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一个村里。一位老人外出做农活时,担心3个顽皮的孩子走失,就把他们锁在家里。谁料,家里竟燃起了大火,3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被活活烧死。   这样的悲剧总让人唏嘘不已。      无奈的背后      按人之常情来说,孩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天经地义。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1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5年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出现了“留守儿童”。   有人问:父母能否不出去打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