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臭氧空洞发现与错过
臭氧空洞的发现与错过
20 世纪80 年代初,英国人乔#8226; 法曼手里的简单设备和NASA 的卫星几乎同时测到了臭氧的减少。在法曼悉心求证的时候,NASA 却草率地将这一结果当成是错误数据。20 多年后,很多人会关注谁先发现了臭氧空洞,多半是因为这一发现及时遏制了环境破坏,体现出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 的几率得皮肤癌。截至2008 年11 月8 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8226; 法曼(Joe Farman)1985 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天上有个大洞
1957 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8226; 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观测站。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 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观测极地气象。乔#8226; 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此后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极去。只是在1957 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当时的“第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Dobsonmeter),这是被公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臭氧含量。1981 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8226; 法曼和同事加迪纳(B. G.Gardiner)、尚克林(J. D. Shanklin)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8226; 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随后的1982 和1983 年,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乔#8226;法曼意识到,有大事情发生了。1984 年10 月,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而且这个大洞已经扩大到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乔#8226; 法曼重新翻阅了过去记录的数据,发现臭氧层的减少实际上大约在1977 年就开始了。
他没有再犹豫。5 个月之后,1985 年5 月16日,《自然》杂??刊出了他们的文章,正式阐述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空洞存在的问题:自1975 年起,每年早春(10 月份)期间总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1957~1975 年间的变化并不大。文中强调,这个空洞并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CFCs 等臭氧破坏物质造成的。
差不多同时,身处日本昭和观测站的忠钵繁(Shigeru Chubachi)也注意到了同样的信息。“他在日本国内发表文章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但影响力没有乔#8226; 法曼在《自然》杂志的这一篇大。”陆龙骅说,虽然现在公认乔#8226; 法曼发现了南极臭氧空洞,其实忠钵繁的贡献也不小。
CFCs 烧出的空洞
CFCs(氟氯碳化物)即日常俗称的氟利昂,顾名思义,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它的应用范围极广,从很早开始就被应用于汽车和冰箱等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以及化妆品喷雾剂,在工业上使用非常普遍。
“CFCs 化学性质非常安定,不可燃且没有毒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安全又理想的化学物质。”陆龙骅说。1930 年,CFCs 首次由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共同研发出来,此后在全球各工业国家的使用量便不断增加。厂商大量制造,使用者也任其扩散至大气中。当时还没有人能意识到,40 年后,人为因素可能破坏大气中臭氧的重大事实会被突然摆上台面。
法曼发现臭氧的明显减弱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当时正值超音速航空技术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拥有超音速能力的协和客机的首飞在清楚地提醒着市场,国际航班所花费的时间有望缩短数倍。而与此同时,也开始有论文指出,新兴的超音速航空器(SST)需要在平流层飞行,会排放氮氧化物(NOx)、硫化物和大量的水汽,这同样值得注意。
1971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化学家哈罗德#8226; 约翰斯顿(Harold Johnston)提出警告:SST将严重破坏臭氧层。有SST 发射需要的NASA 试图用“合理忽略”来逃避这个警告:“喷发量很小,因此可以合理地忽略。”NASA 的解释并没有成功,反而让科学界将注意的焦点从超音速航空器和NOx,转移到氯上,在此之前,火山爆发所释放的氯被看作是平流层中氯的唯一来源。
1972 年7 月,NASA 正式公布SST 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坚持认为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并煞有其事地委托西根大学的两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