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焦有意义的课后追问
聚焦有意义的课后追问-中学语文论文
聚焦有意义的课后追问
陆锋磊
笔者执教完《项羽本纪》,学生在抒写学习感悟时提出了一些读后的困惑,经过整理,以下三个问题比较有意义——
1.“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项羽并未建立统一政权,如何可入“本纪”?
2.杜牧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项羽乌江自刎是合理选择吗?
3.项羽及其部下都已战死,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谁人见得听得?《垓下歌》如何记入史册?
课堂学习之后的提问,表现为评价和探究的困惑:问题2涉及对项羽生死抉择的评价,延展成为英雄观的评论;问题1涉及对文题的困惑,其实涉及历史观的探究;问题3是对《史记》“无韵之离骚”特色的疑惑,其实涉及对司马迁著史个性的探究。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本的困惑贯串于阅读理解——阅读感受——阅读鉴赏——阅读评价——阅读探究——阅读迁移全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问题,在研习前和研习中学生提不出,所以学生前半程的阅读困惑,大多在课堂内得到帮助,而课堂时空之外、之后的“愤”“悱”,常常遭受教师习惯性的冷漠割舍。
我们不妨聚焦这些课后追问,课后继续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产生思想。结合上面三问,我带着学生做了如下课后研习工作。
一、问题1的课后研习
研习方法:比较阅读法、互文法
提供资料:《汉书》、《史记》、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研习收获:文题折射出司马迁的著史立场
“本纪”为“记事之本”,专记帝王世系,是全书的纲要。按理,一个皇帝一篇“本纪”,《秦始皇本纪》后直接《汉高祖本纪》,顺理成章。项羽不成一个朝代,而且“成王败寇”,太史公却专写《项羽本纪》,成为《史记》入汉以来第一篇文字,俨然列汉诸帝之前而无所顾忌。类似的叛经逆道还有:陈涉起事不满一年,后代没有裂土封侯,而列“世家”;孔子并没有世袭的领地与“爵位”,太史公没有拿一句话来指出孔子的伟大与诸子百家不同,只在题目上将“列传”换了“世家”二字,以此推崇“文化的世袭”。
这样的写法,曾遭后人诟病,到《汉书》中《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就改称《陈胜项籍列传》。不仅降为“列传”,而且简为“合传”。
细想来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秦楚之间的一段计有五年的历史风云,由英雄项羽推动。司马迁推崇项羽,绝不仅是借失败英雄浇胸中块垒,而是洞见了伟大个人对历史的巨大推动,梁启超认为项羽、陈胜的意义在于宣告“匹夫敢于发难,将相出于平民”,而且自此以后,“中国历朝治乱不同,而易姓改革不能出此范围。”(《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其次,司马迁不赞赏“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霸”业,所以,又不称《西楚霸王本纪》,连姓带名直称《项羽本纪》。
“人是历史的中心”,这是司马迁的立场,也是司马迁的胆识。关于“良史”,学者们有讨论,刘知几说要兼具“才”“学”“识”:“才”不过使人成为一介文人,“学”不过使人成为一介学者,“识”才能使人伟大,使人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以此论断,从《项羽本纪》与《陈胜项籍列传》的文题看,司马迁比班固更令人敬佩。
二、问题2的课后研习
研习活动:文本细读、互文阅读法
提供资料:《高祖本纪》《史记论文》
研习收获:生死抉择体现了时势与人格
对于项羽不过江东的抉择,诗家议论纷纷:杜牧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历史不容重构,然而却引人遐想!“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万人,亦足王也”,乌江亭长对项羽的劝告,未尝不是学生的困惑。
既然历史只能通过文本来再现,那么,我们也只能通过细读文本推衍意义。有同学研究了一串数字——“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垓下之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乌江自刎)”。有同学查看《高祖本纪》中语及“垓下之围”说“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项羽之卒可十万”,“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
学生认为项羽自刎,一在于“愧”。八千子弟兵,“今无一人还”!数字的背后,潜藏着英雄的良知与良心。项羽曾对刘邦表白:“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高祖本纪》)。”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出身贵族,24岁当副统帅,27岁为西楚霸王,所以英雄末路,还有傲骨与尊严。二在于“失势”。项羽自刎时长叹三遍“天之亡我”,钱钟书认为“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管锥篇》)”。司马迁别有匠心地描述霸王的不甘心,恰恰暗示了民心大势不可逆。“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一个“左”字,音节短促,暗示五千汉兵紧追不舍,情势千钧一发,而田父斩钉截铁必置项羽于死地。“田父绐曰”是曲笔,不禁令人联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