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媒介新闻编辑面临的宏观业务课题 * * 一、媒介“策划”热引起的争议与思考 (一)媒介种类与数量递增,竞争加剧 媒介兴起一场“策划”热 新闻学界围绕“策划”热展开了一场理论上的探讨。 1、争论的焦点是“新闻策划”一词(即关于新闻策划的界定)。 2、争论中主要有以下看法: (1)将“新闻策划”理解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把“新闻策划”的客体看作是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持此看法的学者有艾风、熊忠辉等) (2)认为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把“新闻策划”的客体指向报道客体即新闻事实。持这种看法的人分为两类: ①赞同这种策划(如贾亦凡、卢荫御等) ②反对这种策划(如宋新桂、何光珽等) 讨论中的意见分歧表明: “新闻策划”一词本身缺乏界定、不严谨、不科学。如张咏华教授提出慎用“新闻策划”一词,童兵教授呼吁改造新闻学研究的学风。 3、这次讨论的意义: 理论方面:激发了更多的人关注和思考媒介的“策划”问题,吸引了一批人锲而不舍地进行研究。 实践方面:“策划”始终是各类新闻媒介热衷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4、课堂延伸 ●厘清新闻策划的概念: 新闻报道策划 策划新闻事件 ●你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持什么态度? A、新闻事件不能策划 B、新闻事件可以策划 C、新闻事件应该策划 D、新闻事件必须策划 案例分析 案例一:纸做的包子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节目。 案例二:飞索求学 2007-09-05 南方周末记者 曹筠武/文 翁洹/摄 发自云南省福贡县 挂上钢索之后,10岁的余春用脚尖轻轻一点岩壁,滑轮滑出,钢索被绷成一条优美的弧线,轻轻震颤着发出低沉悦耳的嗡嗡声。他毫不畏惧波涛汹涌的怒江——因为在传说中,他们的祖先会化身为虎,纵身一跃就跳过了怒江峡谷的顶端;或者化身为猿,在山林中自由地攀缘。而这些勇敢快乐的傈僳孩子,依然会像先辈一样,被山鬼和水鬼护佑,沿着在怒江江面上的彩虹自由往来。 江苏电视台致全国观众的一封倡议书 全国各地的网友: ? ???你们好! ??每天你都是怎样上班和上学的呢?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不要抱怨挤公交的辛苦,不要抱怨骑车的风吹雨淋,看看身处大山深处的怒江孩子,这些只有7、8岁的孩子,他们每天就靠着一条普通的家用尼龙绳滑溜索过江。 怒江是人类从未征服过的一条野性之河,滇西怒江峡谷里的傈僳族孩子为了求学,一年四季天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用溜索渡过这条汹涌澎湃的江水,十秒钟飞过近200米的江面,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深达百米的怒江之中。一个滑轮,一根麻绳,一把青草,25米每秒的速度,险象环生。几乎每年,这里都有村民或孩子落江身亡的悲剧发生,一次,钢索突然断裂,一个正在溜索上的15岁马吉少年,2秒钟不到就被旋涡遍布的江面吞噬了,连尸体都难以找到。而那些技术还不够娴熟的小孩子被卡在钢缆中间的情况就更普遍了。而在当地建一座普通木吊桥需要30-40万元,一座钢吊桥则要花费40-50万元,这个数目,对于年均收入还不足400元的傈僳村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为了实现傈僳族同胞的“建桥”心愿,让那里的孩子能够平安求学,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计划联合全国十多家电视台、报社为怒江上的孩子们建造一座生命之桥和一所希望小学。如果您被这些每天游离于生死边缘执著求学的弱小生命所感动,如果您也愿意把他们从死亡边缘解救出来,就请为“建桥”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送去您有力的支持。 您所捐的每一分钱,我们都将用于帮助马吉乡的孩子们建桥。但愿这一座爱心之桥能早日横跨怒江两岸,希望孩子们上学的道路不再充满危险和荆棘! ? 捐款帐户:? ? 中国建设银行:3200 1594 1400 5250 0956 ? ? 户名:南京市公证处 杨丽娟事件 2006年3月, 《兰州晨报》一篇名为《兰州女孩林娟苦追刘德华12年》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全国许多媒体都先后报道了该事情, 并称之为“林娟事件”, 不少大网站做了相关的娱乐专题。一个普通人的追星事件迅速成为新闻热点。纵观整个报道过程, 从13年的追星历程, 到媒体主动策划与刘德华见面; 从媒体出资垄断杨丽娟追星事件的新闻资源, 到兰州、香港、北京巡回式争取与刘德华见面的机会; 从杨父个人为女儿“奔波劳碌”以致送了性命, 到杨某某、北京某男的物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