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doc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
时间:2009-04-10 19:2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43次
摘 要: 本文针对银杏大蚕蛾(D icty op loca jap nicaMoore) 在柞水发生现状, 对其分布、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记录, 并提出人工、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 关键词: 银杏大蚕蛾; 生物特性; 防治方法 银杏大蚕蛾(D icty op loca jap nicaMoore)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
摘 要: 本文针对银杏大蚕蛾(D icty op loca jap nicaMoore) 在柞水发生现状, 对其分布、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记录, 并提出人工、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
关键词: 银杏大蚕蛾; 生物特性; 防治方法
银杏大蚕蛾(D icty op loca jap nicaMoore)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又称白果娥、核桃揪大蚕蛾。曾在我国广西、辽宁等省区爆发成灾, 以蚕食银杏叶为主。近几年来, 陕南地区核桃树遭受其严重危害。仅柞水县就有6 个乡镇14 个行政村大规模爆发,为了有效控制虫灾的发展蔓延, 我们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分布范围
通过定点观察和面上调查, 该虫在陕西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 其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800~1 000 m 之间。水平分布特点是深山重于浅山、川道, 阴坡重于阳坡。柞水县该虫在6 个乡镇14 个行政村普遍发生, 发生面积0. 1 万hm2 左右。其中受害严重的有0. 04 万hm2, 中等0. 03 万hm2,口密度平均为1 200 头, 最高多达2 600 多头。
2 危害树种
据调查, 该虫在柞水、镇安以幼虫取食危害核桃叶, 核桃被害率达95% 以上, 被害核桃树的树叶被蚕食一空, 树枝上仅剩瘦小的青皮核桃, 树下虫粪遍地。幼虫进入4 龄后, 食量渐增, 此时, 害虫除继续蚕食核桃树叶外, 危害范围扩大、受害树木种类增加。板栗、漆树、栎类、柿树、椿树、泡桐、杜仲、柳、榆、枫杨、樟、桑、山楂、皂荚、苹果、梨、樱桃、马桑、盐肤木、黄芦等均可遭受大龄幼虫危害,被害率在10% 左右。
3 形态特征
3. 1 成虫
体色不一, 灰褐、黄褐或紫褐色。雌蛾体大, 长30~ 60 mm、翅展100~ 140 mm , 触角栉齿状; 雄羽毛状。前翅内横线赤褐色、外横线暗褐色, 两翅近后缘处相接近, 中间形成宽阔的银灰色区; 中室端部有半色半圆形斑, 在翅基呈眼球状, 周围有白色, 紫红色和暗褐色轮纹; 顶角向前缘处有一个黑色半圆形斑, 后角有一白色月芽形纹。后翅从基部到外横线间有宽阔的紫红色区, 亚外缘线区橙色,外缘线灰黄色, 中室有一个圆形眼斑, 中间黑色如眼珠(翅反面无珠形) , 外围有一条灰橙色圆圈及二条银白色线圈; 后角有一心形白斑。前后翅的亚外缘线由两条赤褐色的波状纹组成且相互连接。
3. 2 卵
卵短圆柱形或椭圆形, 长2. 2 mm、宽1. 4 mm , 初为灰褐色, 孵化前为灰白色其上间有圆形黑斑, 一端有黑色圆形孵化孔。
3. 3 幼虫
初孵体背黑色如蚁, 体长5~ 8 mm , 胸腹部各节有三对毛瘤, 毛瘤上有4~ 8 根黑色刺状刚毛、气门线灰白色。2 龄幼虫体长14~ 16 mm , 体背黑色、胸腹各节毛瘤黑色, 其上生黑色刺状刚毛、间有1~ 2 根白色长毛, 气门线淡绿色。3 龄幼虫长20~ 32mm , 体上出现白色散生长毛。4 龄体长35~ 45 mm , 体背黑色。5 龄体长55~ 70 mm ,体上白色长毛显著增加, 毛瘤白色, 气门绿色, 气门下线黄色。体背全为白色, 腹面黄绿色, 有黑斑,体毛白色、毛瘤上的白色长毛, 中间有1~ 2 根黑色长毛或4~ 6 根黑色短刺状刚毛。6 龄幼虫体长80~ 110 mm、头黄褐色、体背灰白色, 腹面绿色、间有不规则黄黑斑, 体背多生白色长毛, 毛瘤周围黄色。
3. 4 蛹
蛹黄褐色、雌蛹大, 长50 mm , 雄蛹小, 长35 mm , 腹部4、5、6 节后缘暗褐色, 形成3 条相同的环带, 腹末两侧各有1 束臀刺, 每束7 枚。
4 生物学特征
4. 1 生活史
该虫在柞水1 年1 代, 以卵越冬, 越冬场所多为树干3 m 以下的树皮裂缝, 树枝分叉处, 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幼虫经过5 次蜕皮, 6 个龄级, 老熟幼虫6 月中下旬结束化蛹, 成虫8 月下同, 各虫态出现的时间有明显差别。海拔每升高100 m , 各虫态初始时间推迟约10 d。
4. 2 生活习性
4. 2. 1 成虫期 羽化的成虫灰褐色、翅纵褶, 约经1 h 后逐渐伸开, 展翅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