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先秦儒道哲学环境保护观
论先秦儒道哲学的环境保护观
摘要: 文章对先秦时代的儒道学说中的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了研究,并比较、求证、发掘了其原始环境保护思想的精华,以益于建构现代的环境伦理学。
关键词: 先秦儒道哲学 环境保护 主要观点 同一性 现代意义
一、先秦儒道哲学关于环境保护的主要观点
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十分亲善的,大自然的每一个律动,无不牵动他们的情肠,孔子在建构他森严而沉闷的伦理王国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大自然深情的关注和向往。特别是孔子删定的《易经》更使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论语》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学问,而《易经》才是论述天人关系的哲学。《易经》推崇“大人”、“君子”,纵观全书六十四卦,其中《乾》、《坤》、《小畜》、《否》、《同人》等十五卦都讲到了“君子”,其他卦爻中虽未明言“君子”两字,但其内容也明显地在讲君??品格。即使《论语》的二十篇中,也篇篇都谈到了“君子”,合计达八十余处。而“仁”是君子人格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上可通天,下可达人,肯定天人合德、物我互融,强调尊重自然。例如乾元象传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均能以大自然为师,将整个自然看成有意义、有活力、有价值的生命系统。孟子又将孔子所强调的雄健精神和阳刚之美进一步发扬光大,注重养“浩然之气”[1]。他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其流。”[2]显然儒家这种能够贯通天地的人格,同时也是儒家“仁”的精神人格,一个人要是到了如此境界,就会觉得天地自然万物洋溢着无限的生机,整个世界到处充满着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景象。有这种体悟,还能不爱惜万物生命吗?人类只有发挥这种仁心,对整个大自然以同等的尊重与关心,把天地间的一切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和自己的生命同等看重,才能真正产生爱护自己的仁心精神,否则,破坏天地万物就等于破坏自己的生命,而这正是环保中最重要的动力与修养。儒家在充分肯定众生的本质都在向前不断创进,强调万物都是相互依存,彼此感通的同时,更提倡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积极利用自然、役使万物,“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3]。这样的话不仅生态陶然平衡,而且莫不盎然含生,因此孔子虽然也钓鱼、射鸟,但绝不滥捕滥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珍惜野生鱼类和鸟类的生命,并能将人道精神扩充相待,珍惜蝼蚁之命,显然儒家提倡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满足人类营养需要容许摄取鱼肉,重要的是要有谨慎之心,把握分寸,不可一味贪多,更不能捕杀濒临绝种的珍禽走兽。
道家哲学的辩证思想非常明显,特别是它对“人本主义”的反思与忧患,表达了道家对自然界的人文关怀和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道家的环保思想与儒家的浩然正气理念极其相似,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似持悲观的论调,却给世人一种警示:人对自然任意妄为已经产生了众多生态危机,如果不悬崖勒马,仍旧对自然为所欲为,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则将共同陷入绝境。首先,在对自然的认识上,道家认为万物存在于大道之中。大道是一切的天地之根,大道看似无为,其实无不为,因而整个宇宙也都是充满生机、洋溢甜美的甘露世界。所以老子强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5],庄子也说:圣人“与物为春”,“其与物也,与之为春”[6],此均代表人类应与万物众生打成一片,然后才能真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7]的境地。这就和儒家“万物含生”论彼此相通。其次,在对万物的看法上,道家认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8],肯定万物不但互为因果,而且交融互涉。庄子认为万物虽然属于不同的种类,但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其中的生命本质如同“环”一样始终未变,而且其中物物相关,就如同“环”一样没有始末。如此天然循环的道理就叫“天均”,又叫“天倪”,这也是一种天然平衡的道理,相当于今天生态学中所说的“生物圈”。所以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9]可见道家不仅肯定万物相关,而且强调万物相因相循。再次,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儒家认为宇宙一切众生均在不断进化之中,所以对众生应用雍容的和谐统一态度,并通过“物我合一”到达“天人合德”境界。这与老子所推崇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0]和庄子所称道的“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11]一样,都肯定众生的本质在于共同创造化育之理。道家与儒家在环保理念上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相辅相成。儒家的高尚理想离不开道家高妙的超越精神,同样道家一旦过分超脱便走向荒诞,就应以儒家高妙的用世哲学相济,两者互助互补,才是和谐中“道”的环境文化精华。他们在环境保护上的共识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先秦儒道哲学环保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儒道两教都有弊病,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