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 人牲祭俗发展演变概况: 我国人牲祭俗产生于母系社会末期,父系社会逐渐盛行,商朝达于极盛,周代逐渐衰落,秦汉以后被封建政府严禁,但民间社会作为个别现象,间歇性偶有发生。 明英宗禁人殉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双槐岁抄》 说明: 人殉是世界各地区普遍发生过的一种社会陋俗,中国古代的人殉葬俗,存在时间最长、涉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为残酷。 四、人俑葬俗 人俑: 偶人: 土葬葬俗的演变过程: 肉体葬(身体与泥土直接结合)、葬具葬(棺木或瓮)、器物随葬、牲畜随葬、人殉葬、人俑葬。 中国古代葬俗中专门用来随葬的偶人。 亦称俑人,是指用泥土或木、石、金属等材料制作的人。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陶俑、石俑、木俑、金属俑等等。 四、人俑葬俗 器物随葬: 随葬器物统称为“冥器”或“明器”,种类繁多,包括食器、乐器、武器、车马器、生产器具及金银玉器等等。俑是其中一个类别,有人俑、畜俑等不同种类。 四、人俑葬俗 人俑葬演变概况: 起源于商周时代的草俑,称为“刍灵”。春秋战国时期,陶俑盛行,多为仆俑,也有舞俑、乐伎俑、武士俑、兵俑等。秦汉时期,石俑、木俑、金属俑也较为常见。到了宋朝,纸“冥器”盛行,纸俑取代其他诸俑,成为人俑葬俗中最主要的种类。 三、人俑葬俗 人俑葬原因:人殉葬被禁止,以人俑取代人殉,人俑葬是对人殉葬的变通或替换。 孔子对人俑葬俗的评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俑葬俗 秦始皇陵墓人俑葬:兵马俑 兵马俑墓葬为秦始皇的“御前冥军”,其任务是征服鬼神世界,使秦始皇在阴间继续作威作福,统治阴曹万民。兵马俑是秦始皇专制武力的炫耀和秦王朝专制精神的体现。 本章思考题: 1、试述土葬习俗产生的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悬棺葬俗。 3、简述中国古代丧葬陋俗中的人殉葬俗。 本专题参考书目: 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 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 主讲教师:黄修明 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第五讲 中国传统丧葬民俗文化 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 1.在原始人灵魂观念没有产生前,人类没有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任何丧葬行为,人们处理尸体方式原始而简单:弃尸野外,抛尸沟壑。 2.灵魂观念产生后,生者对死者尸体感到强烈恐惧,基于担心死者灵魂作祟降祸的迷信心理,必须对死者尸体进行妥善的即让死者灵魂感到满意的处理,否则,死者灵魂将对生者进行报复,对活人群体造成种种危害。 3.妥善处理尸体、安抚死者灵魂的迷信心理与各种具体特殊因素相结合,产生了各种截然不同的丧葬方式或丧葬行为。 4.活人群体为死者举行各种隆重丧葬仪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举行丧葬仪式尽快把死者从活人群体中彻底排斥出去。 列维《原始思维》第306页:“不管尸体以什么方式处理——土葬、火葬、树葬、崖葬等等,都是把死者从活人群体中彻底排斥出去的仪式。”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重丧意识,孟子“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终可以当大事”的重丧思想表述,反映了传统丧葬民俗带有鲜明的儒家人伦孝道意识形态化烙印。 小结:丧葬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起源于人们对死者灵魂的恐惧,让死者灵魂得以安息,让灵魂感到满意的尸体处理方式,是各种丧葬民俗产生的共性原因。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土葬的基本原则: 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 护行为产生土葬 土葬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入土为安 (2)人性的发展,人伦关系的进化产生土葬 《吕氏春秋》卷10:“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孟子·腾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 (3)灵魂信仰与原始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意识相结合产生土葬。 植物采摘及种植生产形成“重土”意识:植物生命来自泥土;有地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