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模式角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尴尬”问题.docVIP

从培养模式角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尴尬”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培养模式角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尴尬”问题

从培养模式角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尴尬”问题   摘 要: 本文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角度分析了硕士研究生面临就业“尴尬”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此种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就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中间环节,处在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硕士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可以说是在本科生和博士生的排挤的夹缝中生存。究其原因主要是硕士生在下没有本科生活泼、实用,实践能力强,在上没有博士生学术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因此,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2007年初,广东省关于硕士就业率的一项调查显示,硕士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1]由此,硕士生“就业尴尬”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硕士落得如此“尴尬”境地?为此,我找到了一个原因视角――培养模式,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确实造成了硕士生的尴尬,既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不利于硕士生自身的发展,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浪费。   一、现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阻碍硕士生就业的情况   (一)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相混淆,与社会需求错位。   20世纪80年代,《学位条例》将硕士人才定位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攻读硕士学位者不仅要学习学位课程,而且要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2]这个硕士培养目标一直沿用到今天。从这个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到它主要是培养研究型学生、学术型学生,并不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学生,而形成硕士层次的目的是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形成博士层次的目的才是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显然,硕士培养的目标与博士培养的目标混淆在一起了,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清晰,严重影响硕士生在学术行业的就业率,因为和博士生相比,硕士生既没有学历优势,又没有能力优势。   在其他实用行业上,硕士生的实用能力很弱,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已经不是从前的那种精英教育了,它的优势渐渐减少,那种仍定位在科研写作的基础能力,忽视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硕士培养倾向与当今市场需求相脱节了,???在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既要有高学历,又要有实际能力,不能徒有虚名。   (二)课程设置死板,评价方式单一化、主观化,无异于本科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科目少,新颖课题少,应用性少,范围小,学科跨度小且少,前沿性、“尖端性”课程少,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学生跨学院、跨学科选课的少,致使多数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学习课程、选课程,不能发挥个人特长、兴趣产生高效率学习的优势,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平淡无奇”,甚至有“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这种课程设置法既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培养出有独特能力的高级人才。同时,每门课程结束时,评价方式主要是论文评价,课程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也主要是论文,可以看出评价方式之单一,过程之死板。这种课程设置就类似于本科的课程安排,特定专业的学生除了公修课之外,只修本专业的课程,知识面窄,见识短浅。单一的论文评价就类似于本科的期末考试,评价标准都是学生的最后得分数。而这最后的得分数主观成分太大,本科生的考卷在主观题上有一定的主观性,硕士生的论文也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些导师在评分时往往给自己的弟子高于其他学生的分数。出于个人偏好的因素,被教师喜欢的学生在论文评分时也会偏高一些,主观性强,客观性受质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硕士生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方面无异于本科培养,也与本科培养相混淆,不能体现硕士生比本科生有高学历、高能力的特点,只能造成就业时的尴尬场面,拿着硕士学历证书却没有单位录用。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硕士生的就业甚至低于本科生,在单位选人的时候,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高学历、高能力、高薪水,一种是低学历、低能力、低薪水,一种是高学历、低能力而要求高薪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历平平,薪水一般,但是业绩好,工作效率高。在第一种人才稀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当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后一种,因为这种员工虽然学历不高但实用,没有花架子,单位为了提高员工学历,更愿意为最后一种员工提供资助进修深造,单位不惜耗费培养成本。在如此“实际”的市场就业,上述培养的硕士生就属于第三种情况,他们肯定会被本科生排挤,竞争力下降,优势下降,哪个单位都不想找个“空架子”的“高分低能”,不能给单位带来有实际用处的员工。因此,我们“出炉”的“大硕士”与用人单位经常失之交臂,这是硕士生自己的悲哀,但其本源是硕士培养的失败,是国家教育师资、财力、物力的浪费。有资料显示:一个硕士培养的费用是一个本科费用的1.5倍。那照此计算,浪费之严重,问题值得人深思。   二、对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改革的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