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浅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docVIP

从认知角度浅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角度浅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

从认知角度浅析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指示语   摘 要: 空间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在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的使用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构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Levinson的空间参照结构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对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指示语进行认知性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把握语篇中的空间信息,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整个语篇。   关键词: 空间指示语 叙事语篇 空间参照结构 心理空间理论      一、引言   空间指示语是话语中关于处所、方位的指示。空间指示词主要有表示方位和处所的名词、副词、指示代词,具有位移意义的动词等。空间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Diessel认为:“空间指示语的作用是使语言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它们的基本用法就是把听者的注意引导到交际情境中的某一事物上,换言之,让指示语使用者和听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注意点。”Lyons(2000)指出,空间指示词有习惯用法(locutionary use)和认知用法(cognitive use)。习惯用法直接与话语语境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空间位置相关;认知用法指用空间指示词表达一种内化于人们知觉系统中的心理行为的位置。迄今为止,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空间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例如空间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指示映射等问题。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从研究单句的话语理解发展到研究段落篇章的认知加工上,而篇章语言学也开始关注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指示语对语言的结构和发展的影响。在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虽然没有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高,但是其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构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Levinson的空间参照结构(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来分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是如何使用的。   二、叙事语篇中的视角和叙述方式   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日常的认知活动中,当人们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当做认知目标(target),即所要感知的直接对象,而把另一个相关的物体当做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借以确定认知目标的位置和方向。认知目标和参照点不是物体在客观空间中固有的特征或功能,而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所赋予它们的特征或功能。认知目标和参照点的区分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的,是人们强加在物体上的(刘宁生,1994)。在叙事语篇中,叙述者想要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其构建的空间关系,就需要确立参照点和认知目标,并选用合适的空间指示词来表达空间关系。   Todorov(1981)指出:“构成小说世界的现象绝不会自己呈现给我们,而总是要从某个视角、某个视点等表现出来。我们就是从这个视点观察认知内容的实体和性质的。”Talmy(2000)具体指出,视点是场景上一个这样的点:人们基于这个点想象地观察场景的其他部分――认知其方位特征,距离远近,以及配置方式。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人类的大脑存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无论说话者的实际视角如何,他可以从不同的观察事物的理解角度适当地表达同一种情景。我们在认知同一种事物时,由于选用的视角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叙述方式、选用不同的参照点和不同的空间指示词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在叙事语篇中,视角即观察点,观察点是叙述者在表达方位参照时所选择的心理视点,即预设的观察者位置和角度。观察点的确立必须与上下文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方经民,1999)。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当事者选择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自观);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为观察点(旁观)。无论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都可以选择叙述中已出现的或设想存在的其他当事者所在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他观)。例如:   1.a我看到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我知道他也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2.a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他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例1是以第一人称方式来叙述的,其中a句是自观,b句是他观;例2是以第三人称方式来叙述的,a句是旁观,b句是他观。   三、叙事语篇中的空间参照框架和空间指示语   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叙述者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他关注的侧重面。而人们在判断不同的空间关系时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基于此,荷兰奈美根大学比较语言学教授Levinson提出了空间参照框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