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走向世界起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边城走向世界起点

从边城走向世界的起点   走进古木参天、风景幽美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甬道旁虬枝干云的枫杨、枝叶婆娑的楠木,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藏在石阶下很不起眼处的那一眼幽静的泉水,更是古韵悠然,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勒石竖碑的井铭云:“南华山麓,有古井存,泉甘而冽,似兰斯馨。”1982年5月,沈从文、黄永玉偕老友黄苗子重游母校,还捧喝了清冽甘甜的泉水,黄苗子慨然书“一瓢饮”三字,令人回味无穷。   钟灵毓秀之地,必然文运昌隆。有着104年光荣办学历史的文昌阁小学,不仅是当年沈从文、黄永玉等湘两文化名人从边城走向世界的起点,更是今天土家、苗、汉各族孩子成长成才的摇篮。   坐落在沱江之滨的文昌阁小学,创建于清朝废科举、兴学校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第一任校长田兴奎是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他怀抱着“欲振兴华夏,重在树人”的理想,创办了凤凰第一所也是湘西第一所蒙养小学堂,当时虽然只有20来个学生,却在湘西开了新学堂风气之先,是僻居莽莽群山中的山里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启蒙之所,从此声名远播。   辛亥革命后,从民国初年到1930年代,学校规模发展到300多人,办学者大都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在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因而吸引了一批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田名瑜的国文,黄幼麟、张贞如的美术,黎徵的音乐都非常有名。   抗日战争中,在中共凤凰地下县委的领导下,学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街头讲演、唱抗日歌曲、演文明戏、游行、捐献,他们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把抗日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文昌阁小学虽然僻居野处,但并不闭塞,创办之初即以开明的教风和笃实的学风著称。学校创办者田兴奎亲书“公、诚、勤、俭”四字校训,后来又提出“笃实光辉”口号。学校教师大多思想开放,不少人还受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因而教学方法并不死板,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昌阁读了几年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凤凰到外面去闯世界。他在《从文自传》中回忆起读书时的快乐时光:   “(那时)我正在作高小学生,好事喜弄,终日和街坊邻??顽童打闹逃学,上山捉鸟,入水摸鱼,只觉得天下事再没有比这个生活方式更有意思!几乎凡是顽童行为无不有份。即平时上课,也并不安心,必想出种种办法胡闹,方称快意。尝为全校教师起绰号,‘绵羊’‘耗子’‘土地公公’‘官媒婆’,都十分形象化。教师知道,也无可奈何。”   “一天,道门口唱木脑袋戏,我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饱饱看了一整天戏,放学时发现书包不见了,我很着急……第二天硬着头皮去上学,刚走到楠木树下,就遇见级任先生,他面色严肃地叫我跪在树前面,大声责问我昨天到哪里去了,我知道隐瞒不住,干脆答:‘看戏去了。’先生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高,你却喜欢在树下面长矮,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先生叫我起来,问我恨不恨他,我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应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先生带我进入办公室,慢慢地说:‘你知道不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你自己为什么不尊重自己呢?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要记住,自侮必然自贱,自尊才能自贵。’我经过这次教诲后,便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用功读书,直到我从事写作生涯,都是为文必敬,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   沈从文在学校“读了一本小书”,又到社会上“读了一本大书”,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他从来没有忘记母校。1982年第一次回母校,见到浓荫如盖的楠木,往事历历在目,他和校友们谈起了半个世纪前的那段故事。1988年再次回母校,他特意到办公室,向老师们恭恭敬敬行礼,年轻老师不好意思,沈老说:“你们是文昌阁的老师,我是文昌阁的学生,我给大家鞠个躬。”他把自己的全部稿费捐给了学校,学校用这笔钱修了“沈从文藏书楼”,沈老知道后,坚决要求删去“沈从文”三字,并要求学校不要宣传他捐款的事。这就是一代宗师沈从文的胸襟、情怀,令后人景仰不已。   有人问。为什么凤凰这样的偏远小城能走出像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知名的人物?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也不难回答,从沈老回忆母校的文字中应该能探知一点消息。文昌阁小学在风雨中成长壮大,经过全体师生的思想实践和砥励雕琢,今天的文昌阁小学逐渐形成了“团结、文明、笃实、向上”的校风。这是学校对悠久历史的承继,也是他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索。   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教育。   文昌阁小学真正走向全面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益于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解放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有几个平民子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当时的湘西,军阀混战,土匪蜂起,地方官只想着搜括民脂民膏,有几个把学校看在眼里,把教育放在心上?时局不稳,物价飞涨,学校处境艰难,办公经费没有保障,老师们连基本生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