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傣族舞蹈动律特征和舞姿造型
傣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和舞姿造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在微风清拂凉爽的夜晚,大家和着清缓的鼓声尽情歌舞,那是最惬意的事。素有洁净、爱美和歌舞风习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的环境,经常和孔雀、大象等温顺、可爱的热带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成为动律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有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教义所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等???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观念,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动作之中。
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态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向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节奏多是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很少见。在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的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傣族舞蹈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外,手和上身舞姿的丰富也是其特色之一。傣族舞蹈有多种手势,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势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云南地区的舞蹈家和舞蹈教师们整理傣族教材时,从纷繁多彩的民间舞蹈中,归纳出8个“手的基本位置”:“高低翅”、“低展翅”、“高展翅”、“平展翅”、“双合翅”、“双抱翅”、“顺展翅”、“侧展翅”等。所以,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击打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说到蛇、鸟图腾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当然,这种舞姿动态的形成虽和信仰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和王公贵族及头人的爱好和推崇有关,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两千年前其先民的蛇、鸟的图腾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并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们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蹈,若考其源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优美的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可以找到印证。”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器”)上的舞蹈动作,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显示的一个奴隶形象,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婚女青年一模一样。
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长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查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雀形象,不仅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如杨丽萍编导、表演的《雀之灵》在体态上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换,尤其是运用了手臂各关节魔术般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和真、善、美。每一组动作无不体现了“三道弯”。
现在,傣族人对蛇并不喜爱,但在远古却不然。当时,蛇和水一样,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傣族古歌谣中就有把水比作蛇的描写。例如《打水歌》:“山头有小河,流过树林间,水清流得快,看去像跑蛇。”此诗不仅描述了蛇似清水,而且反映出山地、林间的生活环境。当然,今日体态的三道弯和手臂弯曲的造型,远非自然地模拟蛇、鸟和水,而是千百年来群众智慧的结晶与升华。云南的地形非常复杂,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傣族虽然住在上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例如: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时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大竹蔑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边顺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蔑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的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的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
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