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贫困,渐行渐远代名词
                    贫困,渐行渐远的代名词
     
  “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这是1985年4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采访时见到的场景。 
  “已是深秋,走进乌蒙山区的海雀村,映入眼帘的仍是幽幽青山、淙淙碧水。这个历史上曾经因为穷而出名的小山村,10多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使30多个小山头披上绿装,全村人因此告别贫困,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20年后新华社另一位记者看到的海雀。 
  1985年,海雀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8公斤,人均纯收入87元;2007年,海雀村人均占有粮食325.1公斤,人均纯收入1358元。 
  海雀,这个穷困程度曾经让全国震惊的地方,20多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一个极贫地区开发扶贫的蝉蜕。 
  毕节试验区,中国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户户的人家有着一个个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故事;一个个村庄有着一串串坚持不懈的探索足迹。 
   
  大方县大方镇对江村: 
  “六分”土地养活一方人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小时后,到达离大方县城10公里的大方镇对江村。这一路,大方县城好像就在我 
  们眼前的山坡上,只是笼罩了一层雾气,虽然近在眼前,却又很遥远。这一路,我一直在想,一个相对边远的村庄是怎样来供应着整个大方县城的蔬菜需求? 
  在田间小径上,对江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省劳模杨继凯计算着大棚的收益:一年能种4季芹菜、3季花菜,一个棚一年收益至少5000元。走向大棚的路上,一棵鲜嫩的芹菜被主人掉在了路边,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提起对江致富的宝贝,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如数家珍。“去年林省长来调研时跟我说,很满意对江的开发扶贫。”脸上不自觉流露出一种自豪之情。 
  走进对江,一栋栋整齐的房屋,田间地里搭建了一座座雪白的蔬菜大棚,浓密的芹菜,红红的西红柿。人们在家门口整理芹菜、莴笋、豇豆,与杨支书热情打招呼。走到一户人家,杨支书拿着竹竿就为记者们摘梨吃,弄得记者以为是他家。吃着梨,聊了天才知道这户人家根本不姓杨。对江人热情好客,与客人闲话家常,却也不停下劳作。“下午的时候,都有跑运输的车停在村口,来收菜,连夜送到县城,明天早上就可以卖。” 
  现在对江年产蔬菜70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70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而让记者惊奇的是,一个村就有四家手机超市,两家家具店,两家家电超市,一家蛋糕店。在村委会图书阅览室,书架上摆满各种科学种植和养殖的读物,记者还看到四台电脑,已经联上网。 
  但对江曾经穷得叮当响。1988年以前,要想人均收入300块,除非“腰杆都挣断”。人多地少,500来户人家,人均耕地只有六分。“对江屯,对江屯,有女不嫁对江人。三天两头喝稀饭,一年难吃三顿荤。”这是过去远近传唱的民谣,对江穷困曾经到什么程度,大概可以想象得出。杨继凯说,在那种情况下,山上的元宝村简直成了对江的“亲戚村”,对江的姑娘都往人少地多的元宝村嫁。眼下,对江村正在建立蔬菜网上营销系统,开始帮扶过去的富亲戚“元宝村”,把先进的反季节蔬菜技术教给元宝村,帮他们修建公路,有许多元宝村姑娘都乐意嫁到对江来。 
  路边上,一个老农正在挖一根树根,他说要做根雕,雕一个“鸟巢”。只有经济稳定了,才能有艺术创造的良好环境。记者离开时,这个敦实的农民艺术家,用英语向我们道别――“byebye”。 
  感言:找准产业发展优势,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是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大方县大方镇对江村,可以说是毕节试验区20年来和谐演进的缩影。试验区建设20年的历史,仿佛就是对江人改弦易辙自发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从小火道温床育苗到梯式种植法,从竹架大棚到现在的钢架大棚,对江人摸着石头过河,把蔬菜产业做成了试验区区内外闻名的特色产业。 
  20年来,毕节试验区不断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系统推进,综合治理,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交出一份令人满意和欣慰的答卷的同时,也为西部广大贫困山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借鉴。 
   
  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 
  “难关”嬗变“橙满园” 
   
  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直接把我们送到了原名南关村的橙满园村。 
  干净的桌子、柔软的沙发、落地扇、39寸大彩电、洗衣机、冰箱、水果篮里盛满新鲜的梨……这是在当地一个叫赵勇的农户家里看到的。赵勇谦虚地说,我家只是村里的中等水平,有些人家还有自己的车。 
  75岁的李良慧奶奶,说起这20年来的改变,滔滔不绝。三句话不离“政府好啊”! 
  “原来家门口没有绿色,土地被冲成一条条红色的沟渠。吃得最好的就是酸菜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一单元+写话: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写话能力提升(统编版).pptx VIP
 -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观.ppt VIP
 -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pptx VIP
 - 实践党创新理论“三个境界”.doc VIP
 - 企业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化工工艺安全管理规定.docx VIP
 - 数电模电完整版练习试题附答案.doc
 - 企业设备、建(构)筑物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指南.pdf VIP
 - 2020 电工装备供应商数据采集及接口规范第1部分通用部分.docx VIP
 - 《画出你的想象》教学设计4-10画出你的想象-二年级上册美术.docx VIP
 - 心理卫生 mental health.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