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近长寿之乡巴马百岁老人们
                    走近长寿之乡巴马的百岁老人们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这里的百岁老人是全世界最密集的。这些老人的家庭,一般都十分贫困,生活也十分简单。春节前夕,记者随深圳市福利基金会走访巴马,慰问这些百年人瑞。 
  一天喝一斤多自酿酒的百岁老人 
  卢金莲今年100岁,要到她家,必须爬上一座数百米高的山。山上尽是石头,看不到人家。而且,这里只有一条屯级公路通到山顶。太阳在山顶上照着,稀疏的树木立在褐色的石头中间,有些植物干脆就是从石头上长出来的。 
  这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屯。卢金莲老人看上去特别精神,她的儿子卢正开说,母亲还能穿针引线。老人对着灯光,一下就把线穿了过去。她儿子特别骄傲。 
  最神奇的是,老人特别喜欢喝酒,一天要喝一斤多。酒是家里自酿的,俗称“土茅台”。老人的孙子卢保辉说,有时奶奶去他家,见饭桌上没有酒,她就要说:“你们家怎么酒都没有?”所以奶奶到他家时,必定要备好酒的。 
  卢正开说,母亲以前并不喝酒,这个习惯可能是20年前养成的。如今,他常年在老人的床头放着一个酒桶,有时老人起床后,也会拿起来倒一两口喝。中午、晚上吃饭,必然是要喝几口的,坐在家里看电视,她也会喝上几口。反正,酒,她是想喝就喝,甚至渴了当水喝。媳妇笑呵呵地说,母亲喜欢喝酒,但从来不醉。 
  卢正开说,母亲一天吃两餐,玉米粥、米饭为主,干饭一餐可吃一碗。菜以自种的青菜,山上采的野菜为主,当然少不了火麻,火麻是油料。老人还能上山打柴,在家里做饭。不过多不允许她做了,她就缝补尼龙袋。 
  家里的生活条件看起来不错,房子外墙贴了瓷砖,花花绿绿的。老人生了7个孩子,已是五代同堂。有意思的是,第四代是一个刚1岁的小男孩,是卢正开的孙子,而第五代却已经3岁,是老大的孙子的孙子。 
  107岁的百色起义红军女宣传员 
  按巴马县民政局提供的地址,107岁的陈小灵的家在县城的一条巷子里。从一扇铁门进去,里面坐着的是她二儿子罗定理和媳妇。老人已经不住在这里,2009年年底搬回了老家。 
  谈起母???,罗定理夸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母亲,见过她的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不是因为她年高,而是因为她的侠女气范。 
  陈小灵老人现在住在一个山坳里,四周都是大山,十几户人家,山后长着一丛丛枫树,树叶已经红了。 
  老人拄着棍子,听说我们是特地来看望她的,显得特别高兴,一步步从台阶上走了下来,拉着我们的手,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但是我太老了,一百多岁,长得不像话。”她声音十分洪亮。当我们把慰问金送到她手中时,她怎么都不肯接:“我是国家养的,我不需要你们的钱!” 
  陈小灵属于红军失散人员,当年参加过百色起义。据她的儿子罗定理介绍,他的母亲从十几岁开始,就与两个哥哥跟着韦拔群一起闹革命。韦拔群是跟随邓小平的重要将领,1929年12月参与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陈小灵当时是韦拔群队伍里的宣传员,能说会唱,各种革命宣传纲领倒背如流。至今,她还能全文背出孙中山的《告全国同胞书》,唱一首首的革命歌曲。当年的一些情景,她仍然历历在目。 
  陈小灵老人说,当时她就在韦拔群身边,有时还帮他背枪。队伍在山上没有饭吃,每次都派她先下山,经过她做宣传工作,村民们就会把饭送到山上去。 
  队伍失散后,陈小灵回了老家,耕地为生。她生了6个孩子,如今跟63岁的小儿媳妇一家生活,房子是新砌的,水泥石头房。整个冬天,她基本上都守在火灶边。 
  烽火岁月已经远去,但那份刚毅、那份豪气、那份侠义,依然在陈小灵老人身上长驻,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百岁篾匠一天能编两对箩筐 
  卢卜良生于1911年。到他家里时,老人正坐在火灶前编织箩筐,看起来非常精神。他是一位篾匠,凭着这门手艺,100岁,他仍然能养活自己。 
  卢卜良是孤儿,母亲在他8岁那年去世,父亲倒插门到外村去了,把他扔在叔父家。15岁那年,叔父帮他找了媳妇,就结婚了,这个跟了他80多年的老伴,在去年9月去世。 
  老人的女儿卢美春说,父亲本来住在哥哥家,母亲去世后,就住到她这里来了。父母生了12个孩子,6男6女,还剩下1男3女,她排在第11位。她不知道母亲的死对父亲有多大打击,农村人,大多不会表达感情,事情都是埋在心里的。可能是想换一个环境,同时觉得女儿更孝顺、更细心,就住到她这里来了。老人依旧下地干活,上山打柴,能背着50斤重的东西下山。早些年,他可以背100斤。现在手脚比原来差多了,眼睛也不是太好,耳朵也有点聋,一日三餐,抽烟喝酒。烟都是旱烟,酒一般是晚上喝,一纸杯那么多,自酿的“土茅台”,进口不辣,醉了要躺3天。 
  除了干农活,家里人忙的时候,卢卜良老人还做饭、喂猪。闲着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做篾工。竹子是他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