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海清四个折射片段
赵海清的四个折射片段
赵海清,羌族,北川陈家坝乡党委书记,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震后一年中,他承载着家庭重创的痛苦,经历了举步维艰的重建,接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他,浓缩了大多数灾区干部的故事。
暴雨中的电话
字幕:2008年9月23日夜,暴雨,成都华西医院第一住院大楼12楼
镜头闪回:楼梯间里的窗户被“呼啦”一下拉开,狂风裹挟着如注的雨水顷刻灌了进来。接二连三的闪电晃得人睁不开眼,一个个炸雷仿佛在头顶上炸开。一个男子手里拿着手机,焦急地在窗前拨着号码。“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电话里冰冷的回应加重了他的焦灼感,他没有气馁,还是一遍遍执著地拨着号码……
翌日,暴雨初歇。
电视里反复播放着这样一条新闻:“9月23日晚9点到24日12点45分,我市16小时内发生了20770次雷电闪击,无论是强度、频次还是出现时间,都创下了成都历史之最。这次雷电过程已造成我市5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悲剧,请广大市民做好防雷措施……”
而头一夜,在华西医院的楼梯间里,那个不顾雷击危险疯狂打电话的男人叫赵海清,是北川县陈家坝乡党委书记。他因劳累过度心脏出现了问题,需要手术。
他身边没有亲人陪护,他的父母和可爱的儿子,都在“5?12”那天被埋在了北川的废墟下。幸存的妻子重伤住院,右臂肌肉坏死面临截肢,也没办法陪他。
那夜雨太大了,震后虚弱的陈家坝可能经不住暴雨冲击,他要赶紧联系上在家的干部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那晚,只有他最终跟陈家坝联系上了。
在“5?12”那场大地震中,北川陈家坝乡“高位截瘫”,3/4的村子出现了山体滑坡,738条生命在地震中消逝,26人失踪,2100人受伤,成为除北川县城外受灾最重的乡镇。和四川的其他重灾区一样,灾难不仅摧毁了老百姓的房屋,也摧毁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耕地。6000多名群众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
灾后重建新家园,成为了每一位灾区干部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赵海清的带领下,陈家坝乡的灾后重建工作抓得很紧。“和很多地方一样,首先就是老百姓的安置问题。陈家坝适合建房的地方太少了,要是先建了板房,就没地方建永久性住房了。所以我们打算一步到位,直接修建永久性住房。”赵海清说。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接受异地重建的安排。陈家坝乡红岩村二队一个姓董的小伙子就不愿意搬家。
“他说他的房子还在,也可以加固,在那儿生活那么多年习惯了,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搬?”赵海清说,“我们跟他解释,他家临河,对面就是山,万一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他家的房子肯定会垮。”
小董还是不听,被动员急了,甚至扔下一句“那就喊你们政府弄个铲铲车把山给推了嘛”,噎得干部们哭笑不得。可灾后重建的进程不能耽搁,那时灾区群众还在住帐篷,赵海清就一遍遍往帐篷区跑,做他的思想工作,还请了水文专家来鉴定他家房子所处位置的危险性,最终说服了小董搬家。
事实很快就验证了赵海清决定的正确性。正是在9月23日,陈家坝发生了特大洪灾,小董家那幢2层的楼房被彻底冲垮。直到现在小董都非常感激赵海清:“幸好当时听了你的话,不然现在就惨了。”
“群众都是讲道理的,谁都希望有个新家园。”赵海清说。
谁懂我心灵深处的伤悲
字幕:2008年9月27日,心脏手术前
镜头闪回:赵海清坐在病床上,拿出他那部磨损得厉害的手机,想想又放下。沉思了一段时间后,他在手机上给在绵阳治疗的妻子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打出了下面这段话:
若有意外,你要坚强。村民同意,我想呆在金鼓包,一头遥望北川县城,有亲人;也能看付出努力的陈家坝焕新颜;一头向桂溪,我的第二故乡,甚念!为此,不憾!
赵海清的病根儿不是一天两天埋下的。
灾后,从抢救伤员到转移群众再到安置重建,头三个月里,灾区的干部们几乎都是超负荷运转。但当身体的承受力到达极限后,仿佛能听到“咔哒”一声,负荷越过了临界点,身体这台机器开始怠速。
赵海清的身体警告是从8月底开始的。先只是小咳嗽,时常会感到疲倦。赵海清没在意,想着自己年轻,底子好。又过了几天拖成了重感冒,赵海清只好跑到乡里的卫生院输了几天液。边输液边不忘处理乡里的事情。有次遇到村民上访,他甚至拖着3瓶液体赶到现场处理,到下午4点才吃上午饭。
铁打的身体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终于有一天,咳嗽时咳出了鲜血。到医院一照片子,急性肺炎,医生让他马上住院。
“住院要住多久?”
“20多天吧。”
“20多天?我哪有那么长的时间拿来住院喔!”
赵海清没听医生的话,只开了4天的药就回到了乡里。过了没几天,病越拖越严重,赵海清只好又到绵阳去治疗。输了六七天液后,有天一测血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