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失业问题研究.docVIP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失业问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失业问题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失业是我们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从劳动力的供求角度出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分别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控制劳动力供给增长、扩大劳动力需求等失业治理措施。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失业 劳动力供求 失业治理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64-02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建国初期,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起来的。它也曾经拥有过历史的辉煌,并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各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慢了下来,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渐次降低,从一个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变成了一个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成为问题集中、困难重重的代名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这种不适症状,被媒体称之为“东北现象”。而“东北现象”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下岗数量集中、庞大、再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产粮地区贫困化。如何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使失业问题也得到同步、有效的解决已经成为其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产生的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即包括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总量所引起的总量性失业,又包括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平衡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一)总量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释放的富余人员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阶段性增加。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实行一种计划型就业体制,国有经济中沉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被要求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有企业必须释放出富余的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因调节了自身的劳动力而活了起来,还有一部分因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劳动力或其他原因而陷入停产或破产的境地,以至于全部的职工重新成为劳动力的供给方。随着国有经济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原来属于就业的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要求重新就业的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持续性增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而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数字将会继续扩大。而城乡和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性动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的扩张。产业结构的发展要经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三个阶段。发达国家国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由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产业结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也就是开始实现工业化。我们想在很短的时间里,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在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急躁冒进的倾向,结果,产业结构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变成了片面发展重工业。我们都知道,重工业与轻工业相比,其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劳动的就业弹性小,在相同产出和相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吸纳的劳动力少得多。   4.所有制结构调整迟缓缓慢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争论不休,决策层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不定,造成非公有制经济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劳动力就业渠道的多样化本可以扩大劳动力就业空间,但我们在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非公有制并未使劳动力需求获得应有的增长;另一方面,十四大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国企内部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国企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下降。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又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所有制就业总量的下降。   5.技术进步的不合理弱化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张效应。发达国家因为技术进步而使工业内部的就业弹性下降。但是,在就业弹性因技术进步下将的同时,与技术进步有关的上游产业,如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面向生产的服务与咨询等一系列产业和技术进步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制造业得到快速扩张,技术进步并没有引起全社会总就业弹性的下降。而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但未能使“第二次就业效应”、“补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还由于我们的技术进步多以“外生技术创新为主”,从而使得就业链条的上端留在了区外或国外。我们直接引进的是生产设备、工艺方法和重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能力,而上游的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先进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生产等所需要的高级就业机会,都留在了区外或国外,从而使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其结果是引进越多,损失的高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