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思考.docVIP

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思考

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   摘要: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行政化倾向,章章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价值基础,要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注重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需求,构建全面发展的激励模式。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价值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06-02      一、引言      目前,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普遍加强了激励机制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但是,还应看到,高棱在现行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下,激励机制从形成到运行,整个过程具有行政化倾向,围绕行政目标构建激励机制,产生了激励机制活力和内驱动力不足及方向性问题。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激励机制的形成和运作过程的始终,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价值基础      1.高校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高校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是管理的逻辑起点,必须反映其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目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校教师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个性、需要、人的发展及职业角色所决定价值取向的统一,重心在成长发展。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劳动。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的价值基础,在人本化管理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   2.在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的要点。以人为本基本含义。简要说,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要充分认识“高校教师是高校的生存之源、发展之基。”要求高校以教师本位为出发点,将人才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确立人才在学校建设和??展中的主导地位。人本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尊重人才的发展与需求。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管理实践的认识基础,强调教师的个性特点;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构建差别化的激励机制,从精神到物质、从硬件到软件、从时间到空间、从管理到开发。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二是寻求高校与教师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师管理中,以教师需要的满足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差别化、人性化地对待管理对象,积极协调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目标之间的矛盾,并在教师目标实现的同时获得学校目标的实现,从管理意义上求得组织与员工目标的客观统一和平衡。      三、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策略      1.重视理论指导。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人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行动的。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他们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上述理论是关于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构成了实施有效激励的理论体系。虽然这些理论没有一个能完美地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但它们揭示了有效激励的一般过程,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些理论的有益启示是,未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起点,目标是努力方向。在构建激励机制过程中首先应重视人的需要,同时,必须有组织的愿景引领。   2.注重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需求。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必须针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去激发其动机,利用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去引导他们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以下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前一种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才会渐次出现。高校教师是高智慧群体,他们都特别需要得到尊重和价值的自我实现,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心理需要随着年龄、学历、职称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迫切得到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学历和职称不高的教师尤其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应恰当地实施激励因素。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也要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制度环境。坚持以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