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性负债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docVIP

地方政府性负债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政府性负债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

地方政府性负债的成因及风险防范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各级政府逐步实现了从产品经济时期的管理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为稳定和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政府负债。文章探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影响、成因,并提出一些风险防范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性负债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42-02      目前,关于地方政府性负债,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倍受关注的热点。按照央行口径统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投放3.05万亿元。2010年国家审计署的报告首次披露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此次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的政府性债务高达2.79万亿元,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到空前的364.77%。   一、地方政府性负债的影响   地方政府性债务,从法律的角度看,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向债权人承担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从财政的角度上看,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或者按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可以是各类民事主体)承担的资金偿付义务。地方政府性负债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直接负债和担保负债;也包括地方政府成立的公司为进行基础建设而承担的债务。包括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借入、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欠账、融资等形式所形成的债务。   政府性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负债,为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负债规模大、增幅快,负债包袱沉重,债权人多且复杂,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居高不下的政府性负债产生一些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无序的举债打乱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在财力安排上不得不用拆东墙补西墙,解决眼前的??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如果无力安排资金发展生产,经济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化解债务变得更加艰难。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更危险的是,如果波及到必须的民生保障支付,还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性巨额负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面临的一大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危及地方政府的信誉和权威,破坏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进而伤及经济发展大局,影响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地方政府性负债的成因   纵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地方稳定和发展需求同有限的财力保障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根本原因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税种的税基狭窄,增长弹性有限,地方政府共享税的共享比例较小,地方政府财力保障受限,而相应的政府职能却并未同比例减少。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支出需求并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来源作支撑,为解决地方政府财力缺口,举债也就成为必然。在一些具体的惠民项目上,如在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府规定各级政府自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政策,这对一些连保吃饭都困难的贫困地区的财政,不得不举债。据统计,各级财政因“普九”达标而留下多达几万亿元以上的债务。   (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观原因   目前,对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实际考核的主要指标大多侧重于GDP的增量、财税收入、上缴上级收入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面貌改变、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状况等,而缺乏细究完成这些指标背后的资金来源的机制,一般也没有债务规模控制和消化债务指标等指标。这种考核模式客观上导致领导干部个人对经济全局决策的短期化行为,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举债甚至高息借贷来完成任务,个别领导干部不顾单位的偿债能力,不管什么性质的资金,不管利息多高,都敢为政绩而借而挪。一些地方盲目将市场法则引入政府决策,提出“负债经营”、“敢于负债”、“先上车后买票”等口号,甚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只要领导拍板的事情,不管资金有无着落都得上,即使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究竟负的债怎么还,上了车买不起票怎么办,没有太多考虑。此外,由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变相提供担保,为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提供方便,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现实的债务风险。这种不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设置,往往导致领导干部产生算政治账多,算经济账少的投资理念,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三)安排配套资金,是造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